银监会全面启动实施“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阳光信贷”和“富民惠农金融创新”三大工程,发挥金融对“三农”发展的支持作用
为更好地发挥金融对“三农”发展的支持作用,让农村百姓享受阳光周到便捷的金融服务,2012年6月12日,中国' target='_blank' >银监会启动实施了“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阳光信贷”和“富民惠农金融创新”三大工程。
“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工程,主要是引导健全农村金融服务网络,创新服务手段,推动金融服务向乡村和社区延伸,提高网点覆盖率和服务便利度。“阳光信贷”工程主要是通过实行信贷过程公开化管理,提高信贷业务透明度,促进信贷管理规范化,推动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打造一条公开透明、规范高效、互惠互利的支农绿色通道,充分满足涉农信贷需求。“富民惠农金融创新”工程的主要内容,是顺应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格局和服务需求变化,积极创新符合农村经济特点、“量体裁衣”式的金融服务产品,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持续满足多元化、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需求。
“三大工程”的实施,是继2006年调整放宽农村地区' 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2009年开展农村金融服务均等化建设后,银监会在农村金融领域采取的又一项重大举措。“三大工程”启动以来,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下沉服务重心,将信贷资源投向“三农”,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研发运用和县域经济发展,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截至2012年三季度末,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不含票据融资)余额17.0万亿元,同比增长21.8%,比各项贷款增速高6.5个' target='_blank' >百分点。
入选理由:
长期以来,农村金融作为我国金融体系中较为薄弱的一环,并未充分发挥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三大工程”的全面启动能够促进信贷资源更多地投向“三农”,这不仅是完善我国金融体系的要求,更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专家点评:
近年来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发展迅速,在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农村金融仍然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不少地区结构性和区域性“贷款难”的问题仍然比较普遍。
实施“三大工程”将通过多元化服务网络和多样化的手段,使金融服务触角延伸到乡村、社区,贴近到农户,将通过信贷过程公开化管理,提高信贷业务透明度,提升贷款公平性和可得性,并将建立全面的创新体系,顺应市场变化和“三农”需求,开发“量体裁衣”式的金融服务产品,提高客户需求满足度。“三大工程”对于推动我国多层次的金融体系建设和支持“三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农村金融是多层次金融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农村金融覆盖面积广,覆盖人口多,需求旺盛而多样化,但是发展较为缓慢而不均衡。“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工程将金融机构、金融服务、金融理念和金融知识带进农村社区。金融机构引入农村社区将使得农村居民切身感受到“银行在身边”,并使得金融服务成为农村居民看得见摸得着的服务。“阳光信贷”工程有助于建立起农村社区居民对于农村金融机构的信任,且有助于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工作效率,鼓励农村社区居民将日常的投融资事物通过正规的农村金融机构办理,逐渐取代风险高的民间非正规金融,使得人们的利益得到更好的保障,投融资成本降低,金融需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富民惠农金融创新”工程则可以更好地满足农村居民多样化的金融需求。为农村居民量身定做的特殊金融服务和产品有助于帮助农村居民实现更快速的财富增长,有助于调节季节性的资金余缺,有助于推动农村金融市场成为农村居民自己的金融市场。“三大工程”的共同实施将推动我国多层次金融体系的建设,完善我国的金融体系。
我国人口中农村人口占一半以上,农村人口拥有巨大的消费潜力,农村的现代化将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农村居民在消费和生产活动过程中,均会产生旺盛的金融服务需求。“三大工程”的实施有助于引导广大农民参与到金融体系之中,为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便利;有助于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农村建设,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客服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