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先生是国内一家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业务员,二十刚出头却已在股海中沉浮六载,尽管有风有雨,但他还是在股市中掘到了第一桶金。价值投资和风险规避是他股海淘金的信条,而且,他对身边的“消息”也不太感兴趣,“任何消息都没有标明时间的起点和终点,我怎么能相信?”
笃信“分散投资”的赵先生在他“篮子”里,放了' 股票 、基金、资产管理计划,还一度包括了日元等外汇。在上半年云波诡谲的股市震荡中他保持了20%的盈利。
“年后的这波' 行情主要是题材股带起来的。年初时我看了一些评论,自己也做了分析,发现许多优质的行业和企业的业绩都已经开始透支了。大盘还在汹涌地往上涨,而且资产注入、整体上市的消息满天飞,于是我对自己说,调整要来了。”赵先生若有所思地说。
一月中旬之后,他将手中所有的股票 抛掉,等待大盘的回调。一月底二月初指数果然下跌,空仓的赵先生很好地回避了这次风险,而他周围很多朋友一月份赚的钱都被吃进去了。虽然指数随后又强劲拉升,但面对这种情况,他仍然按兵不动,认为没有合适的投资对象。赵先生说当时不怕踏空,他在等年报预增公告的发布和大盘的再次调整。
2.27暴跌不期而至,而赵先生趁机买入了一只偏指数型基金和一家知名券商的资产管理计划。他说,对于大盘他是极其看好的,因为推动牛市的格局没有改变,但是在这样的牛市里绩优股反而不被资金看好,不如买一只指数型基金;另外,将自己的资产配置成一篮子投资品种的资产管理计划,也可以在指数处于历史高点的时期分散风险。
“虽然这样的收益可能比不上有些散户,但安全系数更高。”赵先生告诉记者。
这样的配置保持到了五月中旬,赵先生说由于证监会几次发布风险警示通知,鉴于前几次加息收效甚微,敏感的他认为政府可能会出台更严厉的措施,于是把手中的资产全部变现。回想起5.30的调整,赵先生觉得很侥幸。
6月4日,股市大跌。赵先生满仓,手中握着五粮液、银行>招商银行、' 太钢不锈((' 000825行情,' 股吧))等股票 ,他耐着性子没有抛,他觉得“五粮液这种股票 ,抛了再买就买不到了”。大盘蓝筹股在6?4之后迅速崛起,使他在后来的交易日中迅速恢复了元气并继续有所斩获。
“有时候看盘,没时间就不看了。券商的报告要付费,也只能看一点。”赵先生告诉记者,他喜欢通过观察基金每天、每周净值和仓位的变化决定股票 的操作,“他们(基金公司)有时间,也有研究能力。”对于前一段时间ST股的疯狂涨停,赵先生也不为所动,“如果我有十万,而且这些钱是我前期的盈利,我也只会投5000元去炒ST或其他短线,就算是赔了,也不算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