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多家" 央行宣布降息或干预汇市,最受瞩目的则是" 欧洲央行的意外降息,引发全球新一轮货币战不期而至的言论。不过,笔者认为该言论实属无稽之谈。在全球主要央行,竞相放松货币政策," 欧元和" 日元等主要货币大幅贬值之时,都未能引发全球货币战。捷克、秘鲁这样的小经济体如何能引动全球货币战争?
首先,我们来看欧洲央行降息背景。欧元兑" 美元自7月9日从年内低点1.2754一线开始上涨,短短三个月时间涨幅超过千点至1.3831。若欧元" 汇率达到1.37美元," 欧元区就可能就会出现问题。这就是欧元区经济体的所谓“痛阈”,也就是欧元汇率走强到何种程度时将开始损害出口商竞争力。
欧元区最新的CPI和PPI" 数据也表明,欧洲现在恐怕也会步日本的后尘长期陷入通缩困境。 鉴于欧元区失业率仍然持稳于12.2%这一纪录高位,民众薪资涨幅迟缓,且银行业信贷供应不足,商界不太可能相信自己会在商品价格回落之际通过涨价来提高自身的利润空间。当通胀率接近零的时候,企业、家庭甚至政府部门都难以削减其债务负担。企业界的利润萎缩,消费者可能也不会采购大件物品;如果欧元区出现通缩问题,相关压力就会大增;数据还显示,欧元区9月失业率为12.2%,处于纪录高位。青年就业状况严峻,9月" 欧盟国家25岁以下失业人口总计有558万,其中有近355万在欧元区;同期,欧元区青年失业率高达24.1%,其中" 西班牙更是高达56.5%。可见,欧元区就业市场仍存在相当大的问题,这对于欧元区的经济复苏是一大威胁。可以得出结论欧洲央行降息至历史新低并不意外,疲弱的物价压力证明了欧洲央行降息的正当性。而其降息更多的是考虑到通缩困境和失业率高企的危机,绝非是为了掀起货币战争。
其次,我们来了解一下" 澳大利亚和" 新西兰央行的货币政策。澳洲联储11月5日宣布维持指标利率在2.50%不变,并表示" 澳元汇率高企令人不安。同时声明中显示,若有必要,仍有进一步降息的可能。看到过去的降息措施正在产生效用,降息效果料将持续。澳洲联储曾在8月6日降息25个基点。此后的几个月来一次表示未来宽松之门依然敞开,并在言论上压低澳元汇率。因为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使澳倍受压力,而能够促使澳大利亚经济平衡增长的办法既是促使澳元汇率走软。该货币政策则是年内澳洲联储始终坚持和持续执行的,并未出现明显调整。
一些报道认为,新西兰央行可能延后" 加息,也是全球新一轮货币战的预兆。但是,新西兰央行在利率决议中明确表示,预计直至年底前将保持现有基准利率不变,可能在明年加息。新西兰央行表示纽元汇率高企,但对联储加息留有灵活空间。国内经济正在改善,消费者指出增加,而且基督城震后重建工作正在加速,但联储对房价持续攀升、以及由此带来的通胀和金融稳定的风险表示担忧。加息与否仍然取决于房市和建筑业状况,借贷限制帮助房价升幅放缓。可见,一些报道中错误的、并牵强的解读了新西兰央行货币政策。
不可置否,有部分央行正在干预或准备干预汇市。其中,秘鲁央行上周宣布,将基准利率下调25基点至4%,这也是该行四年来首次下调利率;捷克央行则宣布时隔11年首次抛售捷克克朗,以压低" 汇价。受此影响,克朗汇价应声大跌4.4%,创下1999年以来的最大跌幅;随着韩元对美元升至两年多来的高位," 韩国央行和" 财政部近期实施了2008年7月以来的首次联合汇市干预。近期,韩国央行很可能召开议息会议并宣布降息。但是,从对全球经济影响的分量上,上述央行货币政策并不值得一提,更不会掀起所谓的全球货币战。
众所周知,全球最大的央行之一" 美联储正在酝酿缩减或退出宽松货币政策;中国央行亦受到通货膨胀抬头困扰,很可能逐渐缩紧货币政策;" 日本央行自4月宣布大胆激进的宽松政策以来,日本央行仍在保持大规模购债的步伐,其致力于通过大规模购债来使得基础货币规模扩大一倍,但其在近期却首次明确谈及“退出政策”的议题。有上述可见,目前全球有三大央行均有收紧货币政策的动向,在这样的局势下大谈全球新一轮货币战,笔者认为实属无稽之谈。
另外,受到美联储退出宽松货币政策预期影响," 新兴市场货币已经遭到了一波抛售。新兴市场国家相继出台政策,以遏制本币贬值。对亚洲经济复苏的不满、对企业盈利的失望及对货币没有进一步升值空间的担忧令投资者正在放弃新兴市场。而随着" 美国经济走强,利率上升,国内页岩能源价格便宜、贸易赤字下降,以及美国制造业复苏;使美联储仍然有可能短期内削减宽松货币政策,同时欧洲央行正在进一步实施宽松货币政策。这些因素叠加都将促使美元持续走强。届时,非美货币必将受到冲击,那时无需货币战,各国本币贬值都可能形成趋势,而一些国家不得不出手卖出美元来提振本币走势。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明“和讯”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未经和讯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10-85650688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并添加源链接,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客服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