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CPI连续两个月创出十年新高、市场加息预期强烈却迟迟没有动静之后,利率政策面临的窘境已不言而喻。
这种窘境,一方面来自于加息对于抑制通胀的实际效果有限。
虽然央行年内已经五次加息,却依然没有阻止住CPI上涨的步伐。9月CPI涨幅有所回落,但10月和11月的CPI又迅速走高,市场通胀预期不断提高。此轮价格上涨肇始于猪肉供给端出现问题,进而全面波及食品价格。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从目前新公布的CPI数据来看,依然是食品涨价占绝大部分,针对这种通货膨胀,通过货币供应量调整或者货币价格调整是不是能够特别有效,可能会有一定争议。
另一方面,利率政策的窘境还来自于迅速消失的中美利差。
由于受到次债危机拖累,美联储自9月以来连续三次降息达100个基点,中美利差已经从2006年初的3%迅速走向消失。不少机构预测,到明年美联储会降息至3.5%,这无疑会加大美元贬值压力。加上市场普遍调高人民币明年的升值预期,美元与人民币之间的无风险套利交易空间明显放大,进一步诱发“热钱”涌入。
正是预见到这点,央行行长助理易纲早在今年10月就曾表示,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影响是加大我国宏观调控的难度。“美国有可能进入减息周期。我国目前面临一些通胀的压力,今年央行已经五次提高利率。这样,美国减息,我国加息,就会增加美元贬值的压力,加大我国宏观调控难度。”事实上,自从9月下旬美联储开始减息以来,央行就再也没有加过息。中国的加息空间已被美联储减息所“掣肘”。专家指出,在国际收支顺差矛盾无法得到有效缓解、人民币汇率尚未达到均衡水平附近时,加息看似紧缩,但其效果会因外汇流入而大打折扣。
1'>2'>下一页
(责任编辑:孙鹤)
(责任编辑:孙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