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来,多只到期银行结构性收益率被曝为零,引起部分投资者不满。据悉,去年以来陆续发行的多只类基金理财产品,目前收益已是负值。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该如何看待?银行理财产品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
去年10月份以来,沪深股市持续下跌,开放式基金也少有获批。然而,投资者认购新基金的热情却依然不减,因此陆续出现的类基金理财产品,受到投资者追捧。所谓类基金理财产品,是指银行与基金公司或信托公司合作,由银行负责向客户募集资金,基金公司或信托公司负责投资管理。这类产品通常以较高比例参与' 股票 投资,随着股市下跌,不少类基金理财产品净值已出现亏损。近日甚至有消息传出,某银行和基金公司于去年7月合作推出的一款类基金产品面临清盘。尤其是部分去年下半年发行的类基金理财产品,正好赶上股市头部,成立之后便面临被套牢的命运。
面临亏损的还不止类基金理财产品,与海外股市挂钩的境外代客理财产品的表现,更是不尽如人意。银行在推出类似产品时,都表示看好某一投资领域或某一投资市场,但事与愿违,代客境外理财产品的表现,同样受海外股市下跌所拖累,部分产品的净值竟然亏损超过30%。
投资理财应有合理预期
银行理财之所以受到市民追捧,大部分原因是由于市民认为,银行理财更具备稳健性。如果敢于冒风险,就直接去投资股票 或股票 型基金了。然而,银行理财产品的最终收益远远低于预期,让不少市民对银行理财产生了信任危机。
理财专家表示,银行在销售类基金等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的时候,往往会给出预期收益,甚至给出预期收益区间,这很容易给投资者带来误导。另一方面,投资者在选择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时,往往对收益的预期与股票 型基金一样,对风险的预期却希望至少保本。这种不平衡的预期,最后失望的往往是投资者。
事实上,类基金理财产品的风险和预期收益,跟股票 型基金非常相似,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某银行“同赢8号”相关发行资料中标示:“风险评级为五星级,风险度高,不适合保守型和稳健型投资者进行投资”,该产品股票 的资产配置,占信托资产的比例可达20%-100%,有的产品对股票 的配置达0-100%。
而银行理财产品所存在的问题,远非出现短期亏损这么简单。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8银行理财产品评价报告》指出,目前银行理财市场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信息透明度不高。部分中外资银行因理财产品的运作信息严重缺乏透明度,登上了报告的“黑名单”。
(责任编辑:李占锋)银行高峰论坛
由和讯网主办的第二届外资银行高峰论坛于2月26日在上海隆重召开...
上市银行年报
2月27日晚间10点整,原定3月8日发布的首家上市银行年报提前出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