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储蓄回流和存款意愿回升,一方面表明当前宏观调控正在明显地发挥作用,资本市场流动性过剩压力大大降低,投资者心态也日趋理性,这有利于未来资本市场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伴随着储蓄回流和居民储蓄意愿继续攀升,对储蓄回流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也应予以关注,尤其要注意"高储蓄率"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居民个人金融资产继续向储蓄存款倾斜",这是昨天央行公布的2008年二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透露的结果。调查显示,在当前的物价和利率水平下,认为"更多储蓄"最合算的居民占比连升3个季度。
央行昨天同一时间公布的二季度全国银行家问卷调查报告显示,二季度银行业景气指数为68.3%,比上季度和去年同期分别下降1.4和1个百分点,属于高位回落。其中,银行家对目前经营状况感觉较好的主要理由之一就是资金头寸紧张局面缓解,而这正是受银行存款回流影响。
央行数据显示,2008年前5个月人民币各项存款新增高达41761亿元,同比多增16924亿元。5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43.11万亿元,同比增长19.64%,比上月末高1.95个百分点。当月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8826亿元,同比多增7245亿元。居民户存款增加2369亿元,同比多增5154亿元(去年同期下降2784亿元)。
居民储蓄回流和居民储蓄意愿继续攀升,原因何在?一位来自银行业人士指出,从居民储蓄的结构、性质和储蓄目的看,导致储蓄高增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居民收入增加,为储蓄持续增长奠定了基础;城乡居民个人特别是农村居民个人的投资渠道狭窄不畅以及信贷消费没有得到全面普及、居民消费水平处于升级储备期也致使储蓄一路高走,而近期以来股市"行情"不尽如人意,投资者从股市撤资也是导致资金流向储蓄的重要原因之一。
分析人士指出,如果说2007年是"财富教育年",大量储蓄在财富效应感召下从银行向资本市场"搬家"的话,那么今年无疑是"风险教育年"。2007年10月至今,上证综指从6000多点一路下行,不少股民和基民出现了大幅亏损,不少银行系' 理财产品出现"零收益"、"负收益",在经历了资本市场"过山车式"的起伏后,不少居民投资意愿大为降低,加之美国次贷危机、雪灾以及震灾等多重因素冲击,投资心态趋于保守在情理之中。与此同时,2007年以来央行连续多次上调存款利率,连续加息的累积效应正在显现,国家大幅下调利息税,也使得居民对存款利率满意度逐步增加。"在这些背景下,储蓄回流,应该说是居民在收益和风险之间找寻平衡点的必然结果"。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