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困难的2008年上半年走完了,市场各方对是否加息的话题仍纠缠不休,而潜藏于我国经济体内的高储蓄率与低消费需求的问题却一再被忽视。
高储蓄率与低消费需求恰恰是目前我国经济潜藏的最严重的失衡问题。按去年底的数据,我国的储蓄率占GDP比重高达51%,但如此储蓄率,其实有“虚高”成分。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近年持续下跌,而企业的未分配利润却直线上升,成了推高储蓄率的主要“功臣”。
今年上半年统计数据表明,在整体经济增速趋缓的背景下,工业企业尤其是能源型国有垄断企业的利润仍持续大幅攀升。而高增长的企业利润并没有按比例转化成社会再分配的消费资金,反而更多的钱被企业提留,成为扩大再生产的投资性资金,由此形成这样一个循环——企业储蓄率居高不下,投资意愿强烈,大量资金寻找投资出路,扩大再生产又带来大量新生利润,最终多数又转化成企业储蓄,被用作投资。

决定经济增速的根本在于投资,加息和紧缩银根是不能有效抑制上述企业的投资需求的,企业(中小企业除外)的手里并不缺钱。可以说,企业高储蓄率是从紧货币政策无法完全发挥效力的原因之一。而这轮通胀的根本原因并非需求拉升而是成本推动。以前受到价格压制的农产品(' 000061,' 股吧),现在不过是价格的正常回归。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国劳动力工资水平的增速近些年一直明显低于GDP增速,这也带来社会各阶层收入不断拉大的矛盾,从公平和效率角度考虑,加薪尤其是增加低收入者的工资水平十分必要。
如今,我国经济长期面临由投资出口拉动型向消费驱动型转变,短期面临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胀高企的双重任务,在坚持从紧政策的前提下,一个有效的达成目标的办法就是及早加薪,让劳动者的收入也跟物价一样回归正常,提高劳动者收入,增加产品成本,有利于保护国内有限的资源与提高企业的成本意识,对控制' 外汇储备的过度增长也有好处。
归根结底,我们追求GDP增长、投资与贸易增长、抑制通胀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劳动者福利的改善,推动劳动力价格均衡点上移本应是比经济增长率更为重要的目标。劳动者工资水平提高了,一方面有利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真正转型;另一方面,国内收入和消费的增加又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令人欣慰的是,国家已充分认识到提高劳动者工资对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并且正采取实际行动推进之。比如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推动的落实最低工资指导制度等措施,旨在提高企业职工收入,促劳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