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是靠天吃饭,凭什么你旱涝保收?今年以来,' 基金业整体' 净值持续缩水,净值损失一度超过三分之一,基金管理费收取模式的问题成为近期业界争论的热点。管理费到底该不该铁板一块?
天相投顾公司近日撰文称固定费率更适合中国基金业,理由是浮动费率可能导致基金投资风格激进,而稳定的管理费收入也有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但问题的另一面是,由于基金公司之间最终还是靠业绩竞争,投资风格可能变化的问题事实上并不是那么值得担忧,而旱涝保收模式对行业发展的重要性,更不是管理费不能打破固定费率模式的充足理由。
据晨星对美国基金长期业绩的分析研究,费用水平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业绩,特别是投资者回报率。目前美国指数型基金的平均管理费为0.76%,主动管理型基金是1.37%,而ETF基金是0.49%。最近几年美国ETF基金规模迅速扩大,与其相对低的管理费有很大关系。

目前,国内基金中设置了管理费浮动条款的屈指可数。有停收管理费约定的3只基金分别是博时价值增长(' 行情,' 净值,' 基金吧)、海富通收益增长(' 行情,' 净值,' 基金吧)和国泰金龙' 债券基金。今年6月,博时价值增长基金因净值低于价值增长线,暂停征收管理费。而在2004年下半年,国泰金龙债券(' 行情,' 净值,' 基金吧)基金开了国内基金暂停征收管理费的先河。
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对402只基金的统计显示,截至今年6月30日,基金行业资产规模半年来已萎缩了1.2万亿元,意味着基金管理费收入将减少约52.88亿元。基金管理费除了天然地与资产管理规模挂钩外,加入业绩因素,比如设置价值增长线条件,使得管理费有一定的业绩约束,或许更加有利于行业的发展。
一位资深基民老常给本报的来信中提出,现行基金管理费计提方法的缺陷和不合理性主要体现在,当净值是浮盈的年度,管理人在下一年度仍重复计提上一年度产生的浮盈净值,严重损害了基金持有人的利益。每年底公布有浮盈的' 基金净值,应该自次年1月1日起,计提管理费的净值应回归1元。老常说:就好比一个单位今年年底计算出有10万元的利润,则按10万元计提了年度奖,但由于利润留到了下一年,下一年又从这10万元提奖,这不荒谬吗?
而让老常意见最大的是,目前基金行业内固定按净值的1.5%每天提取管理费的“行规”。老常提出一个更合理的管理费提取方式,即不应是按净值的1.5%固定比率,而应把1.5%分成两部分:如0.75%+0.75%。一部分与净值挂钩,另一部分与实际基金分红额挂钩,到实施分红时才能提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