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日前刊登了《千万富翁理财变“负”翁》(详见本报4月16日头版)的报道,引起读者的强烈兴趣。不少读者给本报记者打来电话,表示对事件中的细节不甚理解。例如,千万富豪一般都是高智商人士,怎么会仅凭一个电话就授权客户经理做千万元以上的投资?没有客户提供的密码,银行怎能操作客户的账户?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曾是某外资银行的理" 财经理。

" 买房杀价秘笈 " 居民理财需求很饥渴 " 稳字当头 时刻提防黑天鹅出现 " 巴菲特索罗斯理财秘诀 " 银行理财产品 收益稳健一枝独秀 " 另类理财辟蹊径 实物保本有风险 " 白领支招年底香港血拼购物
《中国证券报》:没有签署投资协议,只有电话录音,银行是否可以替客户进行投资?
理财经理:对普通客户是一定需要签署书面投资协议的,但对于高端客户,一般会在客户开户资料的授权书中注明,银行通过电话确认就可以替客户进行投资。就是说,只要高端客户在开户时没有强调取消电话销售这一方式,银行通过电话确认投资是默认的方式。当然这当中存在风险,银行无法确认接电话者是否为客户本人。但据我所知,大多数外资银行的规定就是如此。
《中国证券报》:拥有千万资产的富豪一般都是高智商人群。他们怎么会轻信客户经理的电话,盲目进行千万元的投资?
客户经理:这是非常可能发生的事情。首先富豪们可能在某些方面是天才,但未必擅长所有方面,很可能对金融产品就是一窍不通。其次,据我所知,客户经理会时不时给客户打电话,即使智商再高,一旦降低了警惕性,客户可能根本意识不到其中的风险。
《中国证券报》:银行销售复杂的、高风险金融衍生产品有没有义务向客户详细解释?
客户经理:银行当然有义务解释。但据我所知,香港法律规定,资产" 净值在400万港币以上的人士被认为是专业投资人士,有能力承受高风险金融衍生产品,所以银行在销售金融衍生产品给这些人士时是可以不作详细解释的。对于资产净值达不到这一规模的客户,银行在销售金融衍生产品时,必须对客户做风险测试。
实际上,即使银行销售人员没有对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进行解释,投资者也很难说其违法。因为销售人员可以用“疏忽”或者“以前解释过”等等理由推托。而银行销售人员“欺诈”与“不道德”在法律上很难界定。
《中国证券报》:你认为国内因投资Accumulator产品而遭受巨额亏损的内地投资者处境怎样?
理财经理:不容乐观。投资者可能只有到香港处理这件事。银行对所有投资细节在法律上的考虑估计会比投资者周密得多,对香港法律的熟悉程度也更高。毕竟投资者巨额亏损的直接原因是市场的暴跌。
我对投资者的建议是,不要迷信香港,不要迷信银行,尤其是外资银行。在银行做投资要像做其他投资一样,需要永远保持警惕。
我有话说已有0位网友发言" 看看大家都说了啥
和讯网友 您好,欢迎您发表评论! 登录后发言更能获得别人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