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下午,市义工联合会和江南中街街道办联合举办的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活动上,很多老人来到心理咨询台前,他们或焦虑,或抑郁。心理专家建议说,老年人退休后精力集中在家庭,遇到家庭矛盾后容易引起心理波动,建议老人多参与社区活动。
案例:
退休老婆逼工程师老公修单车
马阿姨今年51岁,家住海珠区江南中街,老公和她同岁。两口子几年前就买断工龄,不用去上班了,只能靠吃老本过日子。
去年马阿姨到了退休年龄,开始领取退休金,每个月有900元左右。由于男女的法定退休年龄相差5年,马阿姨的老公目前还没有退休金,每月却要缴纳400多元的社保,马阿姨差不多一半的退休金都帮老公交社保了。
每次帮老公交钱,马阿姨心里都有些不舒服。她觉得老公才50岁多一点,整天在家里打麻将看电视,靠自己一个人养家。
“你就不能去修单车挣点钱吗?”马阿姨曾不止一次地这么要求老公。老公每次都不同意,强调自己不会修。老公下岗前是造船工程师,马阿姨觉得老公连轮船都可以修,肯定也能修单车。两公婆为此天天吵架,老公也非常郁闷,几天前还动起了跳楼自杀的念头。
马阿姨现在很焦虑,她想不到,自己终于盼来了退休金,家庭生活却陷入了危机。
问题:
老年人缺少不良情绪倾诉对象
在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活动上,很多老年人来到心理咨询台前,向专家和义工倾诉自己的苦恼。记者发现,个别老人一说就是半小时,不停念叨家里的矛盾纠纷,显得非常焦虑。接访的心理咨询师、广州市青少年心理辅导协会会长尹凤霞告诉记者,来咨询的老人有两类问题,一类是焦虑,精神紧张喋喋不休;另一类是抑郁,对生活失去热情。
尹凤霞分析,人到老年,身体状况、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都开始走下坡路。大部分的老人开始回归家庭,亲情成了他们唯一的依靠。这个时候如果家庭出了问题,很容易引起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夫妻关系、和子女的关系,甚至子女之间的关系,都会成为家庭内战的导火索,而这些矛盾又是长期积累的结果,短期很难消除。”尹凤霞说,以前上班,不愉快还可以和同事说说,现在老人整天在家,出了问题连倾诉的渠道都没有。
建议: 多参加社会活动
面对焦虑苦恼的马阿姨,尹凤霞告诉她,可以试着进行换位思考。如果老公有退休金,老婆没有,还需要老公的帮助,遇到这种情况又该怎么样呢?“造船和修自行车是两回事,如果你老公不愿意去,就不必太强求,毕竟他应该自己选择做什么。”
尹凤霞建议马阿姨可以减少待在家里的时间,多出去参加社会活动,比如广州义工联组织的社区大学,是专门为老年人开设的。尹凤霞对记者解释说,不少老年人只是固定在家庭的小圈子里,一旦家庭关系出现矛盾,老人便会焦虑。遇到丧亲或离别,老人又会产生抑郁。
“老人要把自己从单纯的家庭生活中拉出来,多参与社区活动。”尹凤霞同时还建议社会加强对老年人的心理关爱,让他们在物质生活满足的同时得到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