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然而,与此同时,渣打银行已发展了数年的针对个人消费小额贷款的产品“现贷派”仍饱受诟病,到底是“高利贷”还是“误导行销”?为何利率问题成为敏感触点,不直接说明折合利率,却以账户管理费的名头计算费用?在众多银行却加快了在中国和亚太地区的扩张步伐,原因何在?
“现贷派”管理费玄机
国有银行贷款诸多抵押条款和复杂程序的限制,让想贷款的人望而却步。渣打银行“现贷派”的推出似乎是顺势而生—“无需担保”、“申请便捷”,最快4个工作日就可放款。此外“轻松月供”,以贷款金额3万元、期限4年为例,月均支付贷款利息仅134元,另额外获赠定期寿险一份。同时为了方便计算,渣打银行的宣传页面还链接还款计算器一个,按照数额和汇率确实与宣传广告上无二。
果真有如此好事?在杭州工作的吕先生向时代周报记者诉苦说,当初就是看了“现贷派”的宣传页面才申请贷款的。基准利率为每年7.9%-9.9%,吕先生的核准贷款为4.9万元,按照8.9%的利率来算,吕先生两年应付利息为4361元,并不算多。待到他把手续办妥准备贷款时,客服人员才告知还有不到1%的手续费。吕先生没怎么细看合同就签了。等到还款时才发现每个月要交240元的账户管理费。
“我以为管理费是一次性支付的,结果月月都要付。”吕先生显得很委屈,这种管理费不随金额减少而减少,即使最后还款金额只剩下2000元也要扣除0.69%的账户管理费。若要中途还款的话,还要扣除未付款金额的5%违约金。比如贷款10万元已还了5万元,剩下5万元要一次还清,违约金为50000×5%=2500元。
相比房贷的罚息,渣打银行的罚息是其的近5倍。对此一位金融分析师称,其实这就是“高利贷”,账户管理费就是变相的利息。如果符合国家规定,则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而所谓误导行销,只是道德层面的问题。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局研究员邹平座则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利率和管理费都是可以收的,管理费可以单独收。只要利率不超过36%就不算高利贷。”银行收费确实应该有个标准,有的收一百有的收十元,要么一会收一会不收,没有一个特定标准,就会造成管理混乱。
时代周报记者为此走访了渣打银行广州花城支行,在记者咨询现贷派产品时,一位客户经理拿出了一份表格,详细罗列了每个月的应还款项,并且表格上注明已包括每月管理费,对于记者质疑“为何在宣传页面和还款计算器上不体现管理费,是否存在误导行销”时,该经理承认:“从前也有客户这样问我,但是这是总部规定。”对于“每个月的管理费如此之高,会进行哪些方面的管理”的问题,该经理不予回答。而在记者询问能否将管理费视为利率时,该经理则委婉表示:“对内不能这样讲。”
渣打银行中国上海总部的一位高管在回复时代周报记者时解释:“账户管理费是一种金融服务费用,比如为客户专设800 24小时免费咨询申请专线、免费开设还款专户、安排每月还款提醒等。”该高管表示,渣打银行在多个环节就管理费问题向客户进行了解释和说明,并通过法律文件获得客户的许可。“在合同条款及规章中就贷款管理费的收取标准进行了明确约定;在客户填写贷款申请时,要求客户同步签署客户告知书,并在告知书中就贷款管理费的收取标准作了明确约定,在贷款发放后给客户寄送的核准通知书及还款计划书中进行了再次说明;在贷款发放后拨打的售后服务电话中就贷款管理费的收取情况进行了再次提醒;在渣打网站上相关网页,亦明确提示相关管理费事宜。”
时代周报记者重新回到渣打银行宣传页面链接的还款计算器时发现,下面还有一行容易被忽略的“友情提示”:“除上述每月应还贷款本息之外,您还应按月或一次性支付贷款管理费。”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