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到互联网
金融行业的2018,你会想到什么呢?是层出不穷的热点事件:
虚拟货币炒作的死灰复燃与破灭、互金平台的“带血”
上市潮、套路贷横行、P2P爆雷潮……

年终回顾的最迷人之处,便是迥然相反的事件在同一段时间里并行交错,像蝴蝶的翅膀,轻轻一挥,各自发挥其深远的影响,合力改变了行业的走向。

提到互联网
金融行业的2018,你会想到什么呢?
是层出不穷的热点事件:
虚拟货币炒作的死灰复燃与破灭、互金平台的“带血”
上市潮、套路贷横行、P2P爆雷潮……
是全面收紧的强监管信号:141号文的持续发酵、互联网资管新规、断直连、备付金集中存管、P2P备案提速……
还是行业发展的新迹象、新变化:巨头搭建
金融科技开放平台、
银行发力互联网转型、小微
金融成转型共识……
无论你想到什么,年终回顾的最迷人之处,便是迥然相反的事件在同一段时间里并行交错,像蝴蝶的翅膀,轻轻一挥,各自发挥其深远的影响,合力改变了行业的走向。以下是我选出的10大事件。
里程碑与转折点
1、141号文持续发酵,消费
金融迎政策拐点
141号文(《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发布于2017年12月,影响则延续至今。在此之前,现金贷是消费
金融行业的火车头,在此之后,无场景依托的现金贷业务涉嫌违规,直接导致行业放贷规模的缩水和逾期率的提升。
头部平台开始扎堆拓展场景,直接导致汽车
金融领域的竞争趋于白热化,租房分期、教育分期也成为消费
金融平台的香饽饽。只是,场景
金融,场景本身成为难啃的屏障。一些
机构大跃进式地拓展汽车
金融,最终因搞不定汽车产业链的复杂性而折戟;一些
机构则在租房分期和教育分期的大发展中,丧失了对场景
风险的基本把控,被动地陷入因场景方跑路带来的声誉危机。
消费
金融平台陷入转型困境,背后的金主——持牌
机构相继压缩资金输入,釜底抽薪式地限制了平台的放贷能力。与此同时,借助互金巨头的开放平台模式,持牌
机构开启了消费
金融大跃进模式。

2、互联网资管新规出台
2018年4月初,互金整治办发布《关于加
大通过互联网开展资产治理业务整治力度及开展验收工作的通知》(29号文),P2P平台和互联网平台与股交所、金交所联合发布的各类理财产品被叫停。自此开始,只有
银行、
信托、
证券、
基金、
期货、保险等
金融机构才有资管业务,互联网
机构只有代销资质。
被“剥夺”理财发行资质后,
基金、保险等标准化产品代销毛利低、对
金融流量的要求很高,互联网平台理财事业线的盈利能力大幅萎缩。以网易理财下线所有产品为标志,互联网平台的资管业务送别
黄金期。

3、断直连与备付金集中存管
断直连与备付金集中存管,相继于2018年落地,于第三方支付
机构而言,从三方模式进入四方模式,正式与过去告别。
断直连后,夯实了第三方支付
机构的基础设施,接下来应该着重推动统一的费率、统一的二维码标准等行业标准化工作,同时,就第三方支付业务模式创新、基于集中化支付
数据的增值化服务等,也可以提上日程。
备付金集中存管后,备付金利息收入彻底消失,于支付行业而言,需要加快收入结构多元化转型,填补百亿级的备付金利息收入缺口。于
银行而言,失去了备付金存款,也丧失了对支付
机构实施费率优惠的动力。随着支付
机构与
银行之间新一轮的费用重新定价启动,第三方支付行业给予用户的免费红利期,或许正在离我们远去。
躁动与混乱
4、
虚拟货币的死灰复燃与重归寂灭
2017年9月,ICO新规出台,将ICO界定为“未经批准非法公开
融资的行为,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非法发行
证券以及非法集资、
金融诈骗、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遂被全面取缔,
比特币等
虚拟货币交易所
交易也被叫停,中国
市场之于“币圈”陷入冰点期。
不过,
虚拟货币的“复苏”之快超出
市场想象,2018年初,借区块链的名义,
虚拟货币炒作死灰复燃,且愈演愈烈。区块链创业、区块链媒体成为2018年上半年创业圈的一抹亮色。

泡沫投机,终难持续。
比特币的跌跌不休的过程,成为
虚拟货币炒作去魅的过程。同时,监管从传播环节再次出手,终于浇灭了这股邪火。2018年7月,部分区块链媒体大号被批量封禁,对于打击币圈炒作发挥了积极作用;10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下发《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彻底斩断了舆论造势与推介、信息服务等是
虚拟货币投机链条中的重要环节,
虚拟货币炒作重归寂灭。
5、P2P爆雷潮
P2P爆雷潮的发生,消解了出借人对P2P的信任感,不分平台大小,全行业开始遭遇资金外流压力。
于平台而言,有限的资金被优先用于债转项目,以确保出借人的顺利退出,缓解出借人的恐慌情绪,借款人的借款需求得不到满足,带来活跃借款人的流失,动摇了平台根基。借款人是平台的衣食父母,借款人的流失直接带来营收能力下降,为了活下去,平台开始压降成本,降薪、裁员等问题也随之而来,并伴随着核心人才流失,元气大伤。
于行业而言,希望似乎都在备案身上。只是,小小的一纸备案,能否承载让行业重获活力的梦想,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6、互金平台延续
上市潮:估值缩水与带血
上市
2017年下半年,互金平台开启了第一波
上市潮,进入2018年,平台
上市的热情不减。在股价跌跌不休的
走势中,第二波
上市潮被
市场称为“带血
上市”。

其实,互金平台IPO募资额普遍较低,即便股价存在低估现象,但卖出去的不多,股价的下跌多是账面上的浮亏,“带血
上市”一说值得商榷,起码对不同的平台而言,这个词未必都适用。
于平台而言,此时
上市,意不在退出,而是提升各方信心。
在2018年的行业氛围下,
市场对互金平台尤其是P2P平台普遍缺乏信心,由此导致的出借人流失、资金方的不信任等已经对平台的资金渠道带来实质性影响,
上市有助于提升各方信心,助力企业渡过难关。此外,辩证地来看,行业大分化阶段,于头部平台而言,也是快速收割
市场的机会,
上市带来的资金、品牌及各种潜在合作资源,能帮助平台在行业分化期快速提升
市场地位。
所以,哪有人真的在做赔本的买卖呢?既然选择
上市,肯定是
上市强于不
上市。
新起点与新迹象
7、开放平台成为行业
趋势
自2017年起,各大巨头相继推出了科技输出解决方案,搭建开放平台,广泛连接合作伙伴,涵盖了
金融云、人工智能、区块链、大
数据风控、智能运营、流量互通等核心环节。比较有特色的,如蚂蚁金服的
金融云解决方案、百度
金融的云帆开放平台、苏宁
金融基于区块链的黑名单共享平台等。此外,恒生电子、品钛、51信用卡、众安在线等细分行业头部
机构,也在自身业务实践基础上,开放特定业务解决方案,走向了科技赋能之路。
金融科技开放平台属于典型的生态协作模式,一家
机构提供基础设施,多家
机构在平台上协作,形成一个稳固的多边系统,注重生态合作,以生态取胜。
金融科技开放平台的搭建,为中小
银行、互联网
金融平台的互联网转型创造了契机,一些城商行、持牌消费
金融公司通过与各类开放平台合作实现了放贷规模的快速增长,增厚了
利润垫,为
金融科技转型奠定了资金基础。
8、
银行启动开放
银行战略
这厢,
金融科技巨头在搭建开放平台,另一边,主流的
银行也走上了开放之路。建行成立了
金融科技公司,平安
银行和兴业
银行继续深耕科技输出,浦发
银行宣布转型无界开放
银行,网商
银行发起凡星计划……
有差异化优势,才有开放的必要。
银行业的开放,某种程度上表明,头部
银行机构的科技转型已经初见成效。不过,相比
金融科技公司可以专注科技输出、弱化业务竞争色彩,对
银行而言,永远是业务为主、科技输出为辅。
一边在业务层面激烈竞争,一边将科技能力向同业开放。这种开放,能否被同业接受,还需要
市场的检验。
9、P2P备案提速,行业或迎来新起点
P2P爆雷潮后,P2P备案开始提速。2018年8月,全国P2P网贷整治办下发《关于开展P2P网络借贷
机构合规检查工作的通知》,将备案工作大致分为三步:一是历经自查、自律检查和行政核查等三轮核查,以2018年12月底为截止日期;二是符合条件的平台获准接入信息披露和产品登记系统,试运行一段时间,具体时长未知;三是条件成熟的
机构按要求申请备案。乐观估计,上述步骤走完,至少还要大半年的时间。
P2P爆雷潮的出现,于平台正常经营而言,是一种暴击;于平台获得合规身份(备案)而言,也是一个催化剂和加速器。这大概可以算爆雷潮送给P2P平台的礼物和馈赠。于平台而言,需要和时间赛跑,在拿到备案前要想方设法保住平台持续经营的基本盘面,即借款人、出借人等用户基础和相对稳定的员工队伍。
10、普惠
金融提速,B端小微
金融成转型红利
2017年以来的强力去
杠杆,带来了民营
经济体的资金挤出效应,加剧了民营企业
融资困境。随着2018年7月份以来的政策纠偏,普惠
金融开始提速。
央行提出了“三支箭”政策组合,在
债券、信贷、股权三个渠道发力,助力流动性流到民营企业和最需要的地方;银保监会则提出“一二五”的目标,在新增公司类贷款中,大型
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不低于1/3,中小型
银行不低于2/3,三年后
银行业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占新增贷款比例不低于50%。
据银保监会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季度末,全国小微企业(含个体工商户)中,仅1545万户小微企业获得贷款,小微企业获贷比例不足20%,仍然任重道远。
在
金融机构侧,巨头重提产业互联网战略,支付宝和微信借助收款码加速布局小微商户
金融,银联联合
银行推出小微企业卡和手机POS,越来越多的
风险资本也瞄准了2B端创业
机构……
随着企业端信息化、线上化流程的加速,B端
金融的基础越来越坚实,B端小微
金融风口起,或成为主导未来几年
金融科技转型方向的重要赛道。
展望2019
历史总是在重演,放眼2019,会有新年新气象,各种躁动与混乱也定不会缺席。亲历2019,愿你们依旧在这里。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投资界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投资界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