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轮货币政策的放松从2011年10月份开始,以下调法定准备金率为标志,货币政策结束了从2009年8月份以来的紧缩态势,进入了调整的拐点。2012年上半年" 央行货币政策以主动性宽松为特征:两次下调法定准备金率,两次下调利率。
不过从下半年开始,货币政策的放松从“主动调整”转向“适应性调整”。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要“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为经济结构调整“创造”稳定适中的货币金融环境。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出 “保持”货币环境稳定, 以让经济自身的调整和稳定机制发挥作用。我们认为,货币政策的态度从偏主动调整转向了适应性调整,这是央行政策态度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
下半年以来央行态度之所以发生变化取决于以下几个层面的变化:(1)今年以来货币供应量(M2和M3)的增速水平都在目标水平以上,从近3年以来的走势看,已经摆脱了下降的趋势;(2)从社会融资总量来看,该指标相对于实际经济增速的水平已经过高(接近2009年的历史最高水平)。考虑到这一指标与通胀之间的领先滞后关系,如果继续回升很可能造成为了的通胀压力。(3)下半年以来通胀预期有回升迹象。(4)基于管理人民币汇率预期的必要。考虑到外部流动性与持有人民币的机会成本有紧密的联系,而2011年下半年以来就已经开始出现外部流动性大幅下降的局面,2012年这一状况更加严重,因此保持人民币与外币之间的利差,有利于稳定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并降低资本大幅流出的风险。
观察1997年以来货币政策调整的历史经验,可以有这样两点简单规律:(1)增长指标增速(以工业增速为指标)跌破10%之后,央行货币政策出现由紧转松的可能性上升。(2)物价水平增速(以CPI季调后环比增速)连续小于零,央行降息概率非常大。更进一步,从上述两个简单的经验来看:一方面目前的CPI环比增速仍然在2%(季调后环比折年率)左右,因此降息的概率比较低;另一方面目前工业增速稳定在8~10%,央行货币政策在数量上进一步宽松的可能性不大。
从MCI来看,从2009年底开始到今年上半年,主要是汇率和货币起到了主要的紧缩效应。
今年下半年开始,由于物价出现超预期回落,导致实际利率回升,而汇率和货币则出现了放松的迹象。2013年预计利率将保持低位,汇率的小幅贬值也可能起到部分放松货币状况的作用,而货币信贷则会保持相对收紧的作用。
不过央行货币政策调控可能更加重视市场化约束,2013年央行主要运用价格市场化和扩大直接融资的政策:包括利率和汇率在内的价格变量的弹性会增强,利率市场化,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的进一步扩大;数量操作增加更加灵活,更具弹性的公开市场操作工具;扩大直接融资的比例,也增加了实体经济与融资量之间的互动反馈,降低了实体经济对信贷融资/银行体系的依赖。
前瞻性的来看,2013年通胀和增长的反弹幅度都不大,货币政策保持稳健:
(1)上半年通胀增速保持在2%左右;
(2)一季度经济增长将重新回落,可能向下逼近7%,可能出现唯一的一次降息;
(3)名义货币需求下降导致上半年内生流动性较强,政策偏宽松;
(4)三季度经济增速有一定幅度反弹,货币政策有可能再次“变盘”。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明“和讯”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未经和讯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10-85650688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并添加源链接,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