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方唱罢我登场”,2010年的涨价潮似乎只有用这句话形容最合适。从年头的绿豆、姜蒜翻倍上涨,再到白糖、蔬菜、玉米、棉花前赴后继,石油、煤炭也不甘落后。在即将过去的一整年中,几乎每个月都有不同品种加入涨价大军,“今天你涨了吗”成为各个行业的流行语。

巴菲特索罗斯理财秘诀 银行理财产品 收益稳健一枝独秀 风险 11月CPI终于“破五”,食品类、居住类和衣着类成为“贡献”最大的三大类,日用品首次享受到与房价同等的关注度,其涨势让老百姓“胆战心惊”。
豆你玩、蒜你狠 掀开涨价年
不管是“神医”张悟本把绿豆炒热,还是最常见的减产说,绿豆这个不起眼的小品种,和大蒜、生姜、辣椒,在年初就迅速成为广受关注的涨价“一哥”,掀起今年农产品涨价狂潮。而 “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辣翻天”也成为略带戏谑的涨价代名词。
今年年初,新绿豆没上市,减产消息已传出,尽管还未到夏季,价格却蹭蹭直往蹿,从去年三四元一斤涨到四五月的七八元一斤,到了七八月,老百姓想喝一碗绿豆汤都得掂量一下,要十几元一斤呢!寻常百姓的消暑饮品就此成为“奢侈品”。当人们指责“神医”张悟本看病不行炒绿豆在行时,真正大赚一票的却是游资。
在今年以前,普通百姓似乎很难想象,大笔资金竟会青睐农产品,大蒜、生姜和辣椒价格疯长,人们第一次意识到,小品种农产品也能成为期货。当上海的金领将几百万投至山东,靠跟风囤大蒜赚高额利润后,游资炒作便成为小品种农产品涨价的罪魁祸首,每斤大蒜和生姜的零售价格最高涨至十多元,干辣椒也要价三四十元一斤。
从年头涨到年尾,绿豆、大蒜、生姜和干辣椒的价格几番起伏,终于有所回落。据新华社全国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行情系统监测,截至12月25日,累计降幅分别为12.0%、10.2%,其中部分省份降幅已经超过了20%。
苹什么 引领蔬果涨成肉铜钿
如果要说蔬果涨价,“苹什么”绝非出头鸟,但其汹涌且持续的涨势确实让尚有反复的其他品种自愧不如。当原本一两元的蔬菜涨成八九元的肉铜钿,家里常吃蔬菜已经绝非节约了,其意味着您家还算小康。
“当了家庭主妇这么多年,这么贵的蔬菜还是第一次买。 ”今年的8月份,拎着一袋子6元一斤的青菜,四十多岁的张女士感叹道。包括她在内的大多数人可能都没有想到,2010年的农产品市场上,蔬菜价格会掀起轩然大波。
依往年的规律,蔬菜价格在春节过后将会出现明显回落,但今年却居高不下,并成为全年推高CPI的首要因素。夏季绿叶菜供应量减少,催生8元一斤的鸡毛菜和6元一斤的青菜。曾是上海市民菜篮子里最普通最常见的绿叶菜,今年却成为一部分人可望不可及的 “贵族菜”,白菜、卷心菜、花菜等也涨到了两三元一斤。本来价格就略高一点的细菜更是突破10元大关,芦蒿、菌菇类蔬菜,吃一碗价格竟然高过吃肉。
在10月新苹果刚上市时,七八元一斤的零售价再度让人吃惊,以至于有果市老法师大声疾呼,今年全国苹果产量并未减少,将价格上涨的矛头直指游资炒作,号召同行勿追高同炒。然而,今年的苹果价格依旧维持在五六元一斤,柚子等柑橘类产品也有不同程度的上涨。
“当前农产品价格,成本推涨是第一位的。 ”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巡视员隋鹏飞认为,以去冬今春蔬菜价格的上涨为例,灾害性天气对价格上涨的贡献为50.8%,劳动力、运输及经营成本增加贡献为31.7%,城乡居民消费增长贡献为12.7%,个别产品生产波动等其它因素贡献为4.8%。
油你涨 引发蝴蝶效应
如论2010年涨幅最大的,油价铁定挤不进三甲。不过, “油老大”小作 “狮子吼”,经过漫长油价却成为 “涨价之星”。近日,交管部门 “继续补贴驾驶员”的表态,让年内最后一次涨价在出租车行业潮声退去。但在工业范畴内,直接看油价 “脸色”的产业却大多不在补贴之列。上游疯狂施压,终端消化不良如此病症令诸多企业有苦难言。
塑料、橡胶制造业和化纤行业的 “采购经”翻过了艰难一页,以三大合成材料为原料的天然属性注定饱受油价 “欺凌”。与高油价“狭路相逢”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业,庞大的燃油消费量使之不堪重负。电子、石油化工、纺织服装、食品、建材、森工、医疗和汽车等耗油行业也无不“望油兴叹”。物流业更因其对运价成本的敏感,更成为 “重灾区”。
尽管 “涨多跌少”、 “涨快跌慢”引发争议不断,与国际油价挂钩的模式却难免使国内油价应声而涨。转眼年末,悬念依旧。但目前调价机制中潜伏的可调可不调的“文字游戏”让囤油套利变成潜规则,新机制的跟进已是一道 “必选题”。无论明年是否转换机制,国际油价将突破每桶100美元的预期让油价再度上调必定成为 “主旋律”,今年通胀高企时仍连续两度意外涨价的决策更令这一预期板上钉钉。
煤超疯 身处中间玩心跳
身兼油价下游和资源品双重身份,煤价今年同样大玩心跳。姑且不论发改委近日对明年重点合同煤下“限价令”的做法是否兼顾 “市场性”,今年合同煤累计10%以上的涨幅足以令下游企业唏嘘不已。
“煤超疯”在第三季度终于推倒“第一块骨牌”。国家电监会数据称,今年前三季度五大发电集团火电业务亏损额5亿元至30亿元不等,四季度亏损面至少60%。今年 “煤电顶牛”的博弈高潮由此点燃,直接结果是电企 “请命”对 “煤电联动机制”的再度呼唤,但折腾了两个季度仍以官方沉默收场。
老生常谈叫亏的电企在年终员工分红时挥出大手笔,却让人对利益格局中的 “弱势方”不再抱有普遍同情心。 “市场煤”成本核算框架的不合时宜与中间环节蚕食的利润浮现,又让舆论支持左右摇摆。但 “市场煤”、“计划电”闹归闹,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我国电力改革 “棋至中盘”,中央的决心已不可逆转。
正因为是 “电老大”,它的高亢呼声早已淹没其它行业的表情。早在10月中旬,炼焦煤市场价涨到1470元/吨,按业内常规比例,生产1吨焦炭的焦煤成本需要1960元,而焦炭市场平均价却只有 1750元/吨。“买煤卖焦炭”的经营模式下,每产一吨焦炭÷亏损315元的尴尬现状因为行业本身 “人微言轻”平添几分无奈。
理财技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