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捧着钱去银行存3%利率的一年期存款,有人告诉你,有种每年利率能超过10%的理财产品,期限一到两年还“保本”。当对房产投资的调控越来越严,一些金融理财产品则在诱惑着手中有“闲钱”的市民。
过年前,捧着10多万元去' howImage('stock','1_601166',this,event,'1770') 兴业银行(' 601166,' 股吧)常州支行存款的周先生,就面临着这个诱惑。一款名为“凯石兴利”的投资产品,一年半为期,预期年化收益率达到15%-20%。两相比较,银行存款利率不过是浮云。还在考虑是否全买,第二句话就把周先生噎着了“起销点是300万元。”

巴菲特索罗斯理财秘诀 银行理财产品 收益稳健一枝独秀 风险 这并非什么新产品,很多市民都买过同种类型的' 信托理财产品。一个全新的变化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投资者从银行信托理财产品获得的收益越来越高,尽管年化收益率超过10%的产品并不多见,但很多产品都达到了7、8个点,这比之前的银行理财产品翻了近一倍。
不过与此同时,信托理财产品的门槛越抬越高,从最初的5万元到10万、20万、50万,现在不少银行直接就是百万元以下免问。即便如此,信托理财产品还是一纸难求,一露面就被“财主们”分光。
就算在银行工作也未必买得到,有了钱还要排得上队
在本市某大银行办公室就职的小张,好不容易从亲戚那边东拼西凑了10多万元,刚好够到本行某款信托产品50万元的起售门槛。哪知道,跟手打电话给业务部门的同事,却被告之产品已全部售完。查查下一期信托产品的发售时间,要再等上2个多月,而且起售门槛抬高到80万元。
近水楼台尚且难得月,普通市民更加只能望梅止渴了。本市某银行一位理财经理告诉记者,推出信托理财新产品都不敢宣传,大家抢得跟疯了似了。身边那么多客户,给了谁都不好,干脆等客户自己来问,先到先得,也不会得罪人。
市民王先生是个幸运儿,因为经常跟银行打交道,跟内部人士处成了哥们。去年9-10月份的时候成功申购到了一款预期年化收益率9.5%的两年期信托产品。“说起来,我的运气还真好,要不是银行的朋友通知,有款不错的产品要发售,提前把钱放那,否则根本打不进单。后来的同类产品,基本都要100万起售了。”
信托产品为何如此之热,兴业银行常州支行工作人员分析了三点原因:其一,央行收紧流动性,信托产品的发售数量较过去明显减少;其二,信托产品的风险并不太高,而收益却普遍高于同类理财产品;其三,其他领域资金大转移,比如股市打新族受挫后,逐渐往信托产品转移,而楼市资金也是可以预期的另一支生力军。
信托理财产品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产品呢?' howImage('stock','1_601939',this,event,'1770') 建设银行(' 601939,' 股吧)常州分行个金部负责人介绍,信托,就是某个企业委托银行或信托公司设计一个信托产品,筹集一笔钱,再用这笔钱去进行项目建设。眼下因为政策变化,银行自主设计推销信托产品较少,大都是代销信托公司产品。就目前而言,一款信托产品的期限为1-3年,预期年化收益率一般在10%左右。
信托产品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国家和地方大型工程建设集资,比如中央和地方政府进行基础建设,筹资建高架、修高速之类。这一类信托产品很牢靠,收益大致在6-8%。另一种收益较高的信托产品,是上市公司的定向增发,当然也有一些创投参股和实力不强的企业项目。相较而言,这种信托产品收益大致可以超过10%,但风险有高有低,还需自己多加研究把握。
别让高收益冲昏头脑,凑上来的准没好事
信托的高收益让不少人心动,有些不怀好意的人打起了这里面的主意。前些日子,市民柳女士去家门口的银行分理处存钱,闲聊中问工作人员是否有利息高一点的产品。柳女士随即被请进了贵宾理财室,里面的理财师先吹嘘一番,称自己银行的理财产品是常州最全的,而且现在就有一款年收益14%的产品,不过起售点必须得50万元,还要先把钱存到分理处。
柳女士提出要看看产品说明书,理财师却说,产品说明书都是当面签订不能外泄,你管那么多干嘛,反正到时候分享收益即可。
根据柳女士的情况,记者电话连线了这家分理处所属银行,该银行办公室负责人查询后表示,该行今年从未发售过年化收益率14%的信托产品,而且查阅产品说明书是投资者的权利。
其实这种情况并不鲜见,有的还闹得满世界沸沸扬扬。兴业银行常州支行业务人员陈炜对这类行为作了一番归类。一种是把两年的收益率说成年收益,反正口说无凭,投资者万一在签合同时没当心,合同上的字反倒“赖”不掉;一种是假称销售收益较高的理财产品,先把市民存款拉过来完成任务再说,到时候两手一摊说没买到;还有一种更危险,多见于外地,一些工作人员挂羊头卖狗肉,打着银行的旗号卖一些保险或是'私募类产品,这些产品风险相当高,2008年曾经出现过连老本都保不住的情况。
其实,鉴别真假的方法也简单。信托产品火成这样,根本不会有人凑上来给你推荐,除非是你的死党或是闺蜜。
本报记者 薛佳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