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的“养老金入市”,不能简单理解为“入股市”或“救股市”。它其实是通过一整套制度安排,打通养老保障资金与资本市场的对接渠道,根据专业投资、组合投资、长期投资的原则,将养老保障资金稳定、有序地引入资本市场,实现与实体经济的多层次需求有效对接。因此,借鉴国际成熟市场的做法和经验,探讨如何推动我国养老金与资本市场良性互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性和迫切性。
养老保障体系是基础性的民生工程,养老保障资金通过资本市场为实体经济提供稳定的长期资金。国际经验表明,养老基金作为长期投资者,充当了资本市场稳定剂;同时,资本市场也为养老基金提供了保值增值平台。随着我国养老保障资金规模的不断扩大,养老金面临巨大的保值增值压力,因此,探讨养老金与资本市场的互动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拓宽养老金参与资本市场的投资渠道,推动养老金的投资运营向市场化、多元化和透明化发展,提高养老金的运营效率,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通过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和资本市场,推动养老金与资本市场协同健康发展。
一、我国养老金持续发展,潜在投资需求巨大
(一)我国养老金规模不断扩大
经过多年持续建设和发展改革,我国初步建立了以基本" 养老保险为主体的养老保障体系。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最初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为主,近年来开始试点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截至2011年底,上述三项基本养老保险的基金规模分别为1.95万亿元、32亿元和1199亿元;覆盖范围分别为2.84亿人、539万人和3.58亿人。
除了上述覆盖面最广的基本养老保险外,自愿性的企业年金计划也是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此外,为了应对未来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金支付" 高峰,我国于2000年成立了养老储备基金,由"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管理。截至2011年底,上述两项基金规模分别为3570亿元和8688亿元。
尽管我国养老资金的规模迅速扩大,但仍然远远低于成熟市场的平均水平。统计表明,2011年底我国各项养老基金的累计结余约3万亿元,占GDP比例不到7%。而据OECD统计,2011年" 美国养老基金规模占GDP的71%," 英国为88%," 加拿大为64%,智利为59%。随着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覆盖人群将不断扩大,基金规模还将持续增加。
(二)养老金面临保值增值压力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采取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社会统筹部分实行待遇确定型的现收现付制,基金用于支付当期退休者的养老金;而个人账户实行缴费确定型的完全积累制,参保者的缴费将形成基金积累,用于本人退休后的养老金支付。相比之下,社会统筹基金对资金流动性的要求较高,而个人账户基金则具有长期性,支付期限可预期。两种资金性质不同的基金却采取了无差异的投资管理体制,都只能用于购买国债或是银行协议存款。目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仍然实施省级统筹管理,严重依赖财政补贴,投资体制落后于基金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保值增值的需要。2001-2010年十年间,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年均收益率不足2%,剔除通货膨胀影响的实际收益率为负。
作为养老保障体系重要补充的企业年金计划,实行了市场化运作,管理和投资运营不断规范,近5年的总体收益率达到8.87%。但是,企业年金的基金积累规模不大,市场总体规模有限,导致每家投资管理人的基金管理规模有限,难以实现规模效应。此外,为了维护企业年金基金的安全性,国家对基金的投资范围和投资比例做了严格的限制,尤其对" 股票 等高风险品种投资比例的限制更大。
作为养老储备的全国社保基金,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将集中管理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大致实现了年均8.41%的收益。自成立以来,全国社保基金的投资领域从初期的银行存款、国债扩大至股票 、股权、实业投资等,实现了各类资产的组合投资。同时,社保基金规定了各类资产配置的上限或区间,严格控制风险。
在我国养老保障体系中,基本养老保险的资金规模最为庞大,但管理分散、运营效率不高。相比之下,全国社保基金和企业年金采取了市场化的投资管理模式,获得了较好的投资回报;但两者的基金规模相对于资本市场规模仍然很小。2012年上半年社保基金和企业年金持有已上市流通A股市值分别为1639.4亿元和164.9亿元,仅占A股总市值的0.94%和0.09%。未来,随着养老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基金规模将会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保值增值压力更为巨大。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明“和讯”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未经和讯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10-85650688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并添加源链接,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