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06年末开始的牛市带动了投资理财大潮,网上理财正以其品种丰富、便利、快捷等优点迅速获得人们的青睐。然而,不正确的理财观念和方法通过网络被放大,催生出诸多问题,也使不少投资者遭受了损失,甚至有人喊出了“网上理财猛于虎”之类的“口号”。接下来我们就曝光充斥网上理财的三大“药”——“毒药”、“假药”、“蒙汗药”,用真实案例让人们看清楚它们丑恶的“嘴脸”。
第一种 无色无味的“毒药”
理财“毒药”:各种电脑病毒和钓鱼网站,中了这些“毒”个人财产就可能被盗。
通过《电脑报》的调查,我们发现多数投资者网上理财时,注重怎么钱生钱,忽视了理财存在的安全风险,遇到了各种“毒药”,最主要的“毒药”就是网银大盗、证券大盗病毒和极度阴险的钓鱼网站。
毒药1:针对网银的“网银大盗”
相信不少网民都听过“网银大盗”,这个臭名昭著的病毒专以盗取网上银行账号和密码为业,一度对网银的推广使用造成严重威胁。
作为网上理财必不可少的工具,网上银行深受网民的喜爱。但它的安全性一直受到挑战,例如“网银大盗”病毒就专门盗取他人网上银行账号和密码。所以网民在网上理财时,要有足够的安全防范意识,不能麻痹大意。
尽管网上炒股不如网银交易风险大,但若不重视安全防护,依然会给我们带来很大麻烦。例如以“证券大盗”为代表的病毒,会潜入证券交易软件、通过低卖高买股票 的方式盗取投资者的财产。
毒药3:狠毒的钓鱼网站
此类网站通常伪装成网络商城、网银、证券交易或其他涉及资金账户交易的网站,盗取用户相关账号密码。如我们曾经曝光过的假工行www.1cbc.com(图2)、假淘宝www.ta0bao.com等都属于钓鱼网站。
典型案例
[案例1]在浙江从事服装生意的廖先生在得知网上银行提供的便利后,当即前往某银行办理网银业务。银行工作人员建议他使用USB证书确保安全,可他一听要下载安装驱动、控件,觉得颇为麻烦就没有采纳。
在使用了十多天后,他突然发现网银账户中的14万元不翼而飞,去银行查询记录被告知这笔钱早已被转走。警方接到报案后,从他的电脑中检测到了大量病毒和盗号木马,其中就包括臭名昭著的网银大盗,电脑中安装的防毒软件也早已过期了。
[案例2]北京的刘大爷一直在家上网炒股,某天突然发现自己长期持有的多个优质股突然全被以低价卖出,资金全被高价买入了一些不被看好的垃圾股,这台电脑一直是自己操作,账号和密码除了自己其他人都不知道,怎么会出现如此“弱智”的交易行为?
赶忙叫来证券公司的技术人员才发现刘大爷的电脑中了证券大盗病毒,该病毒盗取证券账户后恶意操纵把优质股票 低价卖出,继而将所有资金全部买入垃圾股,令人苦不堪言。
案例1中的廖先生当初为了怕麻烦,没听使用数字安全证书的劝告,心存侥幸心理,结果导致巨款被盗。案例2中的刘大爷也同样缺乏网上理财的安全防护意识,使病毒侵入电脑操控证券交易软件,蒙受不小损失。所以我们一定要加强电脑的安全防护,不要随随便便就让病毒“登堂入室”。
近期推荐:
和讯科技股 新股专题汇总 财报: 指数
全球十大富豪太太榜单(图) 1'>2'>3'>下一页 (责任编辑:雷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