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央行宣布从7月7日起" 加息0.25个百分点,这已是年内第三次加息,而每一次加息都会引发大多数家庭的理财动作。这次加息,不少银行的柜台前就出现了市民转存高潮,同时,种类繁多的理财产品也没有降温,甚至还有水涨船高之势。而对于银行理财产品乐此不疲的人群中,老人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记者对此深入采访,了解银行理财产品发售高潮下的老年群体。

" 买房杀价秘笈 " 居民理财需求很饥渴 " 稳字当头 时刻提防黑天鹅出现 " 巴菲特索罗斯理财秘诀 " 银行理财产品 收益稳健一枝独秀 " 另类理财辟蹊径 实物保本有风险 " 白领支招年底香港血拼购物
现场体验
理财产品井喷趋势不减
昨日上午,记者在中山广场附近,走访多家银行。现场就有不少老人在和银行工作人员交流,准备购买理财产品,尤其是购买短期理财产品。几乎每家银行,记者发现都有各种各样的理财产品,有的一家银行就拥有数十个理财产品。而且,银行工作人员会主动向老人推荐各种理财产品,有5万元起投的,有10万元起投的,也有上百万元起投的。投资期限最短有一周的,也有1到3个月的,3到6个月的,或者1年以上的。但是据了解,投资1年以上理财产品的所占比例非常小,大部分都投资短期理财产品。在一家银行记者获得一组数据:投资一个月以内的短期理财产品的占将近40%,而投资12个月以上的却不足2%,这种对比是十分明显的。另外,投资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也各不相同,在同一家银行,根据起投额度和投资期限不同,有的收益率为4.3%,也有4.9%,有5.5%,最高的有6%的。
走访过程中,记者明显感受到,面对这次央行年内的第三次加息,虽然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转存热,但是理财产品的“井喷”趋势却完全没有减弱。而且据一些业内人士分析,可能还会上行。因为如果理财产品和储蓄的差别不大,那就没有吸引力了,很多人没必要投资理财产品,直接储蓄便可以了,既省事又省心。所以,伴随着加息,理财产品收益率很可能也要跟着水涨船高。从前两次加息来看,每次加息过后,理财产品收益都会有所上浮。业内人士预测,下半年理财产品发售热的趋势将仍难以抑制。
老人自述
折腾更为获得充实感成就感
针对老人购买银行理财产品,记者采访了颇有经验的王阿姨。王阿姨告诉记者,以前她也是将钱直接存个定期,不愿意再去折腾。但是慢慢她的想法改变了,开始认同一种普遍的说法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就这样,王阿姨开始试图研究银行投资理财产品,并尝试短期投资。“你这一研究起来之后就觉得有意思了,这里面有太多的乐趣在其中。看上去,我比较忙碌,每天折腾来折腾去,但实际上这里面除了收获一定的报酬之外,更重要的是收获了一种充实感和成就感,让我们觉得自己有了价值。”王阿姨说。
据王阿姨介绍,现在很多有一定经济基础的老年人,每天都在乐此不疲地研究各种银行理财产品。由于短期理财产品受欢迎,有的投资期限只有10天半个月,甚至一周。所以这些老人经常是一个月里要将钱折腾几次,一个理财产品到期后,马上要去研究下一个理财产品。“所以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老人一大早就坐车去银行,在柜台前排队,咨询各种各样的银行理财产品。而实际上并不是老人每一次这种折腾都赚钱,有的一次收获个百十来元钱,除去交通等各种费用,往往赚不了多少,但是老人从中获得的快乐正是这份忙碌和充实。”王阿姨说,“再比如,有时候我们储蓄获得的利息并不见得比理财产品少多少,但是对于老人而言,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储蓄获得的收益是被动的,而投资理财产品获得的收益是主动,即使只收获了100元钱,也有极大的成就感在其中。”
专家提醒
老人买理财产品
易忽视风险
针对理财产品投资,记者专门采访了业内人士吴先生。吴先生向记者表示,老人购买理财产品往往容易忽视风险。一般银行在推销理财产品时,都在一味强调购买哪个种类的好,收益是多少,而很少提到风险问题。这就要求老人在购买之前,一定要弄清楚购买的理财产品属性究竟是什么。比如说票据,那往往就是不承诺保本的,一旦出现亏损,需要老人自己来承担。所以,老人购买理财产品,一定要注意合同的签定,合同中要明确有“保本”的字样。“眼下,很多老人都认为在通货膨胀背景下,必须将钱用来投资,否则就吃亏,而实际上,理财产品的购买是具有很强专业性的,同时也涉及到" 法律等各方面的知识,所以并非是盲目投入。”吴先生说。
吴先生介绍,有些理财产品并不是银行发售的,可能是" 信托或者保险等,一旦出现亏损,银行会表示并没有这个业务,所以老人在购买时应该做到充分了解。同时,在加息之后,一些老人去银行转存,而实际上这不完全是正确做法。转存前一定要先算好账,如果已经超过转存临界天数,就不用考虑转存了,否则不仅得不到更高的利息,还浪费了前面已经存的时间成本。根据计算,此次加息后,3个月、6个月、1年期、2年期、3年期和5年期定期存款的临界天数分别是8天、16天、30天、46天、60天和9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