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长待机62天”、“一部摔不烂的手机”……这些充斥荧屏的电视购物广告词,正是国内电视购物领军企业七星购物过去两年创造销售奇迹的见证,然而这家业内佼佼者的业绩却在2007年划出了一道诡异的弧线。
4月28日,七星购物发布的2007年年报显示,期内其亏损达到3.8亿港元。而在2007年上半年,该公司还取得了4329万港元的净利润。七星购物的股价也堕入仙股之列。
2004年以来重现辉煌的国内电视购物行业,遇到了怎样的瓶颈?
业绩大变脸
2006年11月,七星购物成功借壳香港上市公司蓝顿国际,完成上市。2007年上半年,七星购物的销售收入达到4.14亿港元,其中归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到4329万港元。由此,七星购物与2007年5月成功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橡果国际一道,成为中国电视购物行业中的佼佼者。
一位曾参与过橡果国际上市和七星购物重组的电视营销高级职业经理人告诉记者,橡果国际和七星购物占据了国内电视购物市场30%-40%的市场份额,一时风光无限。
然而,从盈利到巨亏,七星购物的业绩却在半年时间内犹如“坐了过山车”。
根据七星购物发布的2007年年报,期内公司销售收入达到6.8亿港元,导致3.8亿港元亏损的因素主要是电视台大幅提高广告费、行业竞争环境转坏,以及其多项收购所产生的商誉减值拖累。
根据七星购物的财报,由于电视台广告费用的上升,2007年,七星购物的电视台广告成本增加到3.8亿港元。
据透露,前几年,一些地方电视台,白天和晚上11点之后的所谓“垃圾时段”,一分钟的广告费只要一两百元,现在每分钟涨到了600-2000元,“垃圾时段”变成了“" 黄金时段”。
七星购物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对于电视购物公司来说,最宝贵的不是产品,而是媒体资源。这几年随着大量资金投入到电视购物行业,比如说橡果国际和七星购物的上市,以及湖南台快乐购、央视中视购物等的出现,整个行业的竞争加剧,电视台的广告时段成为紧缺资源。
这让电视购物公司的购买广告时段的成本上升了3-5倍。橡果国际公布的2007年二季度财报显示,期内其在媒体广告上的费用为1640万美元,同比大幅增长。而到了2007年下半年,这种广告费用上升的情况仍在继续。
“媒体成本已经成为电视购物公司的最大成本,目前在省级电视台上做广告,年营业额少于5000万元的,很容易亏损。在地市电视台上做广告,少于800万元就会亏损。”七星购物有关人士表示。
导致七星购物出现巨额亏损的商誉减值,则来自于收购Top Pro Limited、骏超有限公司及上海佩莲商贸有限公司所产生的商誉所作的减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