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到今天的超级大腕,多轮私募股权融资对华谊兄弟居功至伟。
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不断出让股权获得融资的同时,王氏兄弟的股权比例居然持续提高。个中奥妙,值得探究。
从华谊兄弟的资本运作轨迹中,不难发现,伴随着企业迅速成长,王氏兄弟不断引进后续财务投资者的股权投资,以满足企业扩张的资金需求。
几年前,华谊初创的时候,还躺在北京一个不知名的小角落。人们难以想象,几年以后,陈道明、葛优、夏雨、胡军、李冰冰、范冰冰、佟大为等国内大腕都被其收归旗下,刘德华、杨紫琼、关之琳、刘嘉玲、吴君如等都曾经与其有过亲密合作。
凭借《大腕》、《天下无贼》、《集结号》等影片,“华谊兄弟”近年来迅速崛起于国内影视圈。华谊兄弟的大股东王氏兄弟不仅是拍电影的高手,更是个资本运作高手。
2000年至今,华谊兄弟先后获得多次私募股权融资,融资金额总计大约4亿元,但王氏兄弟的股权不但没有被稀释,还一度有所提高。其资本运作手法颇令行业人士欲学而不得。在不断出让股权获得融资的同时,还能保证股权比例持续提高,兄弟俩玩的是什么手法?
其实,这种手法在西方被称之为“股权融资+股权回购”。我们可以看看王氏兄弟如何利用资本运作,一步一步孵化一个庞大的华谊。
首次引进财务投资者
“华谊兄弟”的前身华谊兄弟广告公司,由王中军兄弟于1994年创办。真正让华谊兄弟得到转型机会的,是资本运作。华谊兄弟得到的第一笔商业投资,是在拉赞助的过程中遇到的太合集团,后者主要扮演财务投资者的角色。
2000年3月,太合集团出资2500万元,对华谊兄弟广告公司进行增资扩股,并将公司变更为“华谊兄弟太合影视投资有限公司”,太合集团与王中军兄弟各持50%股份。
太合入股的条件是,王氏兄弟在适当时机回购该笔股权,使太合获利退出。2001年,王氏兄弟从太合控股回购了5%的股份,以55%的比例拥有绝对控股权。
正是太合投入的2500万元,使华谊兄弟在制片领域迅速完成了初始扩张。到2004年,华谊兄弟已占国内35%的票房,出品的影片数量占内地总量的13%。
回购太合股权,引进TOM集团
2004年底,一直在国内谋求机会的TOM集团,表示有意入股华谊兄弟。王氏兄弟觉得正好可以借此机会,回购太合集团的股权。随即,TOM集团与王氏兄弟达成合作意向:TOM集团向华谊兄弟投资1000万美元,其中500万美元用于购买华谊兄弟27%的股权,另500万美元认购华谊兄弟年利率为6%的可转债。
王氏兄弟为了确保在此过程中不丧失控股权,华谊兄弟先以7500万元、溢价3倍回购太合集团手中45%的股份,太合集团以300%的回报全身而退。太合集团退出后,“华谊兄弟太合影视投资有限公司”旋即更名为“华谊兄弟" 传媒集团”。王氏兄弟回购了太合45%股权之后,成为100%控股人,再将27%的股权转让给TOM集团,同时向太合定向发行可转债。
此时,王氏兄弟股权比例为73%。在大约同一时间,华谊兄弟再引进一家风险投资机构“信中利”,以70万美元的价格转让了3%的股权给后者,王氏兄弟股权比例降至70%。
这轮私募,王中军兄弟总共获得资金1070万美元(8850万元人民币)。除去购买太合集团股份所花的7500万元,剩余1300多万元。但他们所拥有的股权,则由之前的55%上升到70%,控股地位得到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