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一现象似乎令人费解:银行有钱为什么不自己做项目?有业内人士透露,“银银合作”的实质可能是变相放贷:甲银行想放贷给某个大客户,但自己没有信贷额度,于是求助乙银行;乙银行开发一款信贷类理财产品为客户融资,甲银行出资购买该产品从资产负债表看,资金计入“应收款项类投资”而非“贷款”,从而绕开信贷额度限制。
除了同业理财,银行还可以联合' 信托机构,以“资金信托计划产品”形式为客户输送资金。
从年报看,不少银行在“应收款项类投资”一项里,同业理财产品占比极高。上半年,' howImage('stock','2_000001',this,event,'1770') 深发展(' 000001,' 股吧)的应收款项类投资共210亿元,其中205亿元为同业理财产品,另有5亿元“金融机构次级债”;南京银行应收款项类投资225亿元,其中199亿元为同业理财产品;兴业银行情况较复杂,768亿元应收账款类投资里仅有184亿元同业理财产品,乍一看比例很低,但该银行还持有性质相似的“资金信托计划”共506亿元,加起来有690亿元之巨……国有大行的半年报则截然不同,相关会计项直接命名为“应收款项债券投资”,所持有的也都是债券类产品。
银监会7月已叫停
“怎么可能做下去?银监会已经叫停了。”昨日下午,一名股份制银行中层告诉羊城晚报记者,该行早已不再购买其他银行的同业理财产品,只不过因为银监会7月才叫停,因此半年报无法体现。
接受羊城晚报采访时,普益财富的理财产品分析师萧芳表示,此前“银银合作”确实有可能变相放贷,但今年7月银监会下发通知,叫停了6种违规模式,这一漏洞已经被堵上。被叫停的模式包括:理财资产池中涉及委托贷款、信托转让、信贷资产转让、监管套利的票据、高息揽存以及“银银合作”。“银银合作”叫停后,银行既不能购买同业的理财产品,也不能购买本行的理财产品。
今年上半年,在紧缩的银根和旺盛的贷款需求下,银行理财产品发行出现井喷,收益率也一路走高。前述股份制银行工作人员称,银监会“叫停令”下发后,理财产品的发行量、收益率均受到影响。“半年报的数据是个特例,以后很难再有了”。
在东方证券银行业分析师金麟看来,用“银银合作”变相放贷的空间不大。他告诉羊城晚报记者:“银监会要求银行逐步把信贷类资产纳入资产负债表,理财产品躲不过监管。”
“股份制银行购买它行的理财产品,可能比自己做更划算。大银行的自营团队素质高、资金实力强,有些项目只有大行才能做。”金麟说,“我认为银行主要是追求收益,变相放贷的情况还没了解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