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9日晚签完正式投资协议后,刘浩算是松了一口气。虽然这轮金额高达1.1亿美金的融资,已算是智联招聘的第五轮融资了,尽管做VC出身的刘浩对与钱打交道算是轻车熟路,从融资启动到签订合同,只用了不到2个月的时间,但金额巨大,合同的每个细节的谈判和沟通,都不容松懈。
澳大利亚最大的网络招聘上市投资者的角色,追加超过4500万美元的投资,其所有的智联招聘的股份增至40%左右;澳大利亚投资银行麦格理以6000万美元的价格,获得将近30%的股份。
由此,智联招聘公司的主力股权形成了一个接近“4:3:3”结构,这意味着,这家公司将没有绝对控股股东。
刘浩并不讳言这种股权的安排,是“有意而为之”。他认为,这种结构将让管理层有更大的空间;而战略投资者和长期财务投资者的组合,也让公司可以更关注长期发展,从而达到一种均衡。
7月10日晚,刘浩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此次融资所得资金,将主要用于人员的扩张、进一步改善用户体验,同时在二线城市进行扩张——在足球比赛中,433是传统的攻势阵型。
“但不会用于并购,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都可以做,没有必要再去进行收购。”刘浩表示。
对于一家网络招聘行业的未上市公司来说,1.1亿美金的融资金额,是目前行业中最大的私募。
“这个数字,我们在开始启动融资时,就提出了”,刘浩告诉记者,这笔大金额的融资,是经过“有计划、有预算”的考虑和计算的。
“作为一个企业,不能一两年就融资一次,否则会把队伍拖垮的,就像买房子,如果你有能力,就尽量选择一步到位”,刘浩表示。他表示,更多的资金在手,可以让企业“底气更足、眼光更远、目标更大”,甚至可以应对任何可能出现的宏观经济的不景气和突变事件。这个目标自然包括上市,但具体的上市计划,还不是“立马就能看得到”的。
正是因为不能“立马就看到”明确的退出结果,在和竞争对手前程无忧(Nasdaq:Jobs)、中华英才网厮杀惨烈的充分竞争市场上,刘浩不希望引入非常短期的财务投资者,而希望找到更关注长期价值的基金。
在此之前,麦格理银行在中国内地以投资美元投资安博教育集团之外,也就是此次智联招聘了。两次投资均为麦格理银行集团执行董事Dan Phillips先生主导。
“事实上,麦格理在澳洲,早前曾投资过SEEK,最后退出时也获得不错的回报”,业内一位人士告诉记者。
作为战略投资者的SEEK,早在2006年就以2000万美金占20%的股权投资了智联招聘,刘浩认为两年来,SEEK给智联招聘的帮助,不仅仅体现在行业沟通和发展上,更重要的是,从SEEK身上,可以看到当年与智联招聘类似的处境状况下,怎样“调配广告预算与收入增长的比例,发展的一些策略和过往数据”,刘浩认为。
事实上,SEEK并非一开始就是澳大利亚最大的网招公司,当年的处境和智联今天的处境差不多,也是在非常充分竞争的市场,最后做成了最大并成功上市。
艾瑞分析师赵旭枫认为,此次注资或有助于缩小与竞争对手的差距,但对排名的影响不大,目前整个行业在现有的盈利模式情况下,上升空间比较有限。
“VC专家”的融资之道
在加入智联招聘之前,毕业于耶鲁的刘浩是兰馨亚洲投资的合伙人,在做VC投资人期间,花费最多时间的一个项目,便是对智联招聘的投资。
而在2002年的,智联招聘出现经营困难,难以维持生计,刘浩一咬牙,赌了一把,开始亲身下海,做起了智联招聘的CEO。
“用了一段很长的时间才适应”,刘浩告诉记者,从投资家转型做企业家,最有挑战的是思维模式的转变:从抽象思维到具体实干。
2004年、2006年,智联招聘进行了两次有规模的融资。
2004年,智联招聘从联想投资与现更名为智基创投的陈友忠(当时在宏碁创投)那里融来一笔钱,大约在2000万元左右。
“其实,2004年融的那一笔金额不太大,当时也不是缺钱到需要很多,而且规模太小了,不可能一下子融一笔很大的钱,”刘浩解释道。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