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8391752892

上海人难体面养老 退休收入替代率远低于国外顺水鱼财经

核心摘要: 在上海,维持“体面养老”,继续单纯依靠基本养老保障体系是否可行?除了短期措施,还需要尽早启动哪些必需的制度创新?记者就此采访了调研报告的领衔人、市人大代表李春平。 基本养老将全覆盖 1979年,上海在全国率先进入老龄化社会。上世纪90年代,上海就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在整个养老体系中,基本养老保障是名副其实的“第一支柱”。截至2010年底,按照
外汇期货股票比特币交易" 买房杀价秘笈 " 居民理财需求很饥渴 " 稳字当头 时刻提防黑天鹅出现 " 巴菲特索罗斯理财秘诀 " 银行理财产品 收益稳健一枝独秀 " 另类理财辟蹊径 实物保本有风险 " 白领支招年底香港血拼购物

在上海,维持“体面养老”,继续单纯依靠基本养老保障体系是否可行?除了短期措施,还需要尽早启动哪些必需的制度创新?记者就此采访了调研报告的领衔人、市人大代表李春平。

基本养老将全覆盖

1979年,上海在全国率先进入老龄化社会。上世纪90年代,上海就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在整个养老体系中,基本养老保障是名副其实的“第一支柱”。截至2010年底,按照不同人群划分,本市已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保)、小城镇社会保险(镇保)、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保)、外来人员综合保险(综保)、公务员及事业单位保险等多种养老保险制度。

今年7月1日起,镇保和综保已正式纳入城保,并启动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试点。“新农保、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覆盖率将不断提高,本市有望实现基本养老保障体系的人口全覆盖。”李春平说,目前本市对户籍适龄劳动力人口基本养老保障的覆盖率也已超过93%,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我国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最高的地区之一。

财政补贴压力加大

有了基本养老保障的全覆盖,并不意味着就会有“体面养老”。众所周知,截至2010年底,本市60岁以上老龄人口已达331.02万人,如果将退休人员的每月养老金提高100元,政府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每年就要多支出39.72亿元。

“可以说,在上海,基数庞大的退休人口给如何保障退休人员的适度收入水平,带来了很大压力,以致政府要‘咬着牙往上涨’。”李春平说。

虽然上海市政府已连续7年提高了本市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水平,使全市2010年的月平均养老金水平达到2082元,仅低于深圳的2433元和广州的2229元,位居全国各城市第三,但这个水平高于最低工资线不足千元,按上海市社平工资计算的“退休收入替代率”仅为53.4%,按上海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计算的“退休收入替代率”仅为31.86%;较之同口径测算的全国平均替代率水平(44.26%),差距明显。

“所谓‘退休收入替代率’,就是退休后的收入与在职收入之比,国际公认标准是,这个比例达到70%左右,才能有比较理想的养老状态。”李春平说,高度老龄化还导致本市基本养老保障体系的“收不抵支”,自1999年便已出现当年收支缺口。截至2010年底,市财政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所提供的财政补贴累计超过400亿元,其中2009年以来每年的补贴额度已超过100亿元,财政补贴压力持续加大。

地方政府力不从心

究竟什么样的老年生活才算有质量、够体面?1000个人或许就有1000种答案。国际社会普遍认为,“退休收入替代率”保持在70%以上是比较理想的水平,而本市“退休收入替代率”远未达到这一水平,而且还面临着进一步下滑的可能。

“替代率缺口只能依靠快速发展‘补充养老保障体系’来弥补企业、个人参与养老保障,搭建养老保障体系的第二和第三支柱。”李春平说,国际成熟市场企业年金的发展历程表明,“三大支柱”养老保障体系已得到普遍验证。

其中,德国和法国是两个“反证”长期以来,两国都以国家基本养老保障为主,“第一支柱”所提供的退休替代率超过50%,第二、三支柱起步晚、规模小,近10年来两国社会养老保障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政府托底危机,国家财政支出的很大比例都被迫用于补贴社会养老保险的收支缺口。

与此相反,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较好解决了“三大支柱”协调发展。其中,美国养老保障体系“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提供的替代率为42%,“第二支柱”企业年金的替代率已达38%;英国、澳大利亚的同组数据则分别是:31%和42%;25%和40%。

面对基本养老保障体系难以长期维系的现实,上海市政府也已在“" 十二五”规划当中明确:支持和促进企业年金发展。同时,上海也率先提出开展“个人税延型养老保险试点”,希望通过加快“第三支柱”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辅助养老保障。

如果说,“第一支柱”的当务之急是,采取优先措施缩减当年收支缺口,力争现有的“替代率”水平不再继续下滑。那么,补充养老保障体系,则是要明确第二、三支柱的长期替代率水平,从而形成上海退休待遇的“综合替代率”目标,最终实现“三大支柱”对“体面养老”的有效分担。

但是,因为受限于国家政策的限制,上海推动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形成第二、三支柱共同分担之势,地方政府目前显得“力不从心”。这需要政府、业界和学界不断形成共识,提高基本养老保障体系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积极争取制度创新在上海的先行先试,加快第二、三支柱发展。

分步推进制度创新

发展“补充养老”尝试制度创新,企业年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值得一提。

专业机构的测算表明,如果对本市试点的企业和个人年金缴费分别给予7%的免税优惠,20年后企业年金资金积累规模可以达到2万亿,平均每1元税收支出当年可撬动6.1元的企业年金积累,能提高本市职工20%的养老金替代率。面对庞大的基本养老收支缺口,如果上海能够得到中央支持,率先提高本市企业年金的税收优惠幅度,提高企业税前列支比例,将有助于“第二支柱”对基本养老的补充。

同时,国际经验表明,伴随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推进,“第三支柱”最终必然出现的一种局面是:向个人养老金账户倾斜。为此,调研报告建议采取“分步推进”的方式,建立本市社会化个人养老金账户平台。

前期,先行试点的对象可以包括:本市企业年金过渡计划延续下来的保留账户、领取账户的个人养老金、上海小城镇补充保险中被征地农民补偿部分。

然后,适时将无单位依托、无劳动合同关系的“社会人”缴费、住房公积金个人账户资金、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资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资金……纳入社会化个人养老金账户平台管理,“较之一般储蓄,社会化个人账户养老金更能保障稳健收益。”李春平说。

下一篇:

天风证券:淘金5G新基建 智慧路灯有望撬开千亿新市场顺水鱼财经

上一篇:

上周慈善捐赠额大涨各地 全国共接收6.03亿元顺水鱼财经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