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帖子猛看上去还挺有道理的吧?其实我还想要照做来着。但后面大家的评论却让我感到迷惑了。很多人说,这种理论是“伪理财”的典型,就是忽略个案的特殊情况搞“一刀切”,瞧上去有道理,但实际没有可操作性。
然而实质上却不是如此。
其实这个帖子在微博上已经传了很久,但观看者是拍砖的多,赞同的少。不过在财迷小姐看来,如果就“一刀切”地把它归入“伪理财”,那有些失之偏颇。
这个“分六份”的说法其实并没什么大问题,谁让你平均分六份了?相信写这条微博的人只是想提示大家,生活中有很多层面需要用心经营而已。举个例子说,给父母爱人送的礼物可以很昂贵,也可以是一个电话、一张明信片啊,只要蕴含着你的爱与祝福就可以,每月一块钱总拿得出来吧?买一本好书也许你觉得贵,看报纸总可以吧?也是学习嘛。至于投资培养财富意识,其实财迷小姐一直在强调的是,不能因为“没钱”或者“钱少”就不理财,储蓄也是一种投资,哪怕每月只存5元钱,也比一分不剩的“月光”要好。
唯一有失偏颇的就是“用投资的心态交朋友”,即使说朋友圈能产生价值,我希望那是基于友谊的感情财富;如果友情还带着“坚持产生回报”的目的,只能说你在获得的同时失去了很多纯真的东西。
回到我开始说的,“没有伪理财,只有不理财”。这些年人们对理财的方式方法很重视,市面上也确实有很多“听起来不靠谱”的理论。但面对这些理论,首先我们要去找到其中的合理性,然后再避免其中的不合理性,而不是用“伪理财”的砖去一下拍死。要想做到这点,必须长期关注、建设自己的财商指数,犯懒是不行的。
除非你真的是交了房租饭钱后“一分不剩”,否则整天喊着“没钱理财”的人是懒于动脑。真的,即使一个月只剩5块钱,这5块钱还能有很多种不同的处置方式,这样的例子相信你能从“白手起家”的老总们身上学到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