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席”一词近年似乎颇为走俏,不仅频频出现于媒体报端和社交场合,在公众中也造成一定影响。值得关注的是,除了大型股份制上市企业的首席执行官(CEO)、主流媒体的首席记者、政府部门首席新闻发言人等名实相符的称谓外,民间还出现一些另类“首席”,让人困惑。
如一家营业面积不足二十平方米的小餐馆,厨师技艺平平,加工菜品一般,生意十分清淡。况且,店里只有一个炒菜的大师傅,有时兼做上菜的服务员,如此状况,店家居然在广告牌上打出“首席厨师亲自掌灶”。满打满算就一个人,倘你算“首席”,那么谁算次席?

" 买房杀价秘笈 " 居民理财需求很饥渴 " 稳字当头 时刻提防黑天鹅出现 " 巴菲特索罗斯理财秘诀 " 银行理财产品 收益稳健一枝独秀 " 另类理财辟蹊径 实物保本有风险 " 白领支招年底香港血拼购物
又如,一间临街的足疗浴室,充其量就是搞点洗脚加足部按摩保健的小营生,两个女服务员都是外来打工妹,但赠给顾客的服务卡上却赫然标着“首席足部按摩师”字样,叫人哭笑不得。
再如,农贸市场里一个占地仅一平方米的个体修表摊,摊主连手表上的英文字母都不识,竟大言不惭自封“首席修表师”。久居此地的百姓说,因他手艺不精,弄坏顾客手表而引发的纠纷和麻烦,倒算得上同行中的“首席”。
笔者凡事爱刨根问底,为此专门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其中对“首席”一词的注释为:最高的席位或职位最高的人。换言之,首席系指某种特定行业或特殊单位里的重要岗位,多属单位对外形象与权威的体现。还需说明一点,之所以冠名“首席”,就是为了表明有此头衔者的特殊身份。当人们在公众场合听到“首席”人物的介绍时,第一反映常常是信任与尊重。
遗憾的是,本来界定十分清晰的事,却被一些人钻了空子。他们将“首席”作为搞不正当竞争的手段和赚昧心钱的敲门砖,拉大旗,做虎皮,喧嚣炒作,牟取私利。于是,五花八门不伦不类的“首席”们粉墨登场,大发其财。殊不知,机关算尽太聪明,掺水货色露马脚。消费者经过长期实践,炼就一双识别真伪的“火眼金睛”。对假“首席”们非但不买帐,反而会嗤之以鼻避而远之的。
其实,不论是小本生意做买卖,还是大手笔搞经营,赚钱获利是天经地义,无可非议。但若不在苦练内功和深化服务上下功夫,一门心思琢磨歪点子,即便人为罩上“首席”光环,恐怕照样无济于事。因为,假的就是假的,伪装必须剥去。(刘宝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