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8391752892

和3岁孩子谈钱 早教是否要从财商抓起顺水鱼财经

核心摘要: 对于多大的孩子适合学习经济学?和孩子谈“钱”,是不是越早越好?怎样和孩子谈钱,才能培养出“”而不是“葛朗台”?记者为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本报记者 刘晶晶 见习记者 张梦麒 学校 小学四年级学生讨论什么是财富 “火车站边开了一批小吃店,其中一家生意特别好,这是为什么呢?”“犹太人每个安息日都会给自己放假24小时,一个月会少赚2400美元,这样做值得吗?”……这是一
外汇期货股票比特币交易" 买房杀价秘笈 " 居民理财需求很饥渴 " 稳字当头 时刻提防黑天鹅出现 " 巴菲特索罗斯理财秘诀 " 银行理财产品 收益稳健一枝独秀 " 另类理财辟蹊径 实物保本有风险 " 白领支招年底香港血拼购物

对于多大的孩子适合学习经济学?和孩子谈“钱”,是不是越早越好?怎样和孩子谈钱,才能培养出“" 巴菲特”而不是“葛朗台”?记者为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本报记者 刘晶晶 见习记者 张梦麒

学校 小学四年级学生讨论什么是财富

“火车站边开了一批小吃店,其中一家生意特别好,这是为什么呢?”“犹太人每个安息日都会给自己放假24小时,一个月会少赚2400美元,这样做值得吗?”……这是一本小学四年级教材中列举出的给同学们讨论的问题。记者了解到,上海实验学校为四年级孩子开设儿童经济学课,因为教材有趣还被别校家长纷纷抢购。

小学开讲儿童经济

“有一个小山村,村里世代种植玉米,有一天,一个小商贩引进了小麦和水稻,卖给了村里的智者和农夫。智者花了很多时间学习了很多有关水稻和小麦种植的知识,种得又多又好。农夫不愿多花时间,也不愿花钱买书学新的种植方法,还是按照种玉米的方法种水稻小麦,最后什么都没收到。”上周五上午,上海实验学校附属小学四(3)班的课堂上,老师焦鹏杰给同学们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最后提出了两个问题:“农夫为什么会颗粒无收?智者又"智"在哪呢?”

“因为农夫没有事先准备好,智者是有准备的。”童一倩抢着回答。“那智者做了什么准备呢?”“他买了书,花时间看了很多书,学习了种植水稻和小麦的知识。”“他为什么要事先准备,还花了时间花了金钱去学习这些知识呢?这样做值不值得?”焦老师继续发问。“值得的,因为没有知识就会犯错,就像农夫一样颗粒无收。”“不学会这些知识,就没办法有收成,也没办法带来财富!”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对,同学们说得很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知识能换来财富。那我们身边有没有这类故事呢?”他接着发问。“有的。像很多人炒股票 。有的人就会去研究股票 的知识,了解哪些会经常上升,然后再去买,不是靠运气。”李哲同学的发言让很多人都笑了。

很快,40分钟的课就在同学们的讨论中结束了。“我特别喜欢上这个课,因为我们可以发表自己的想法,感觉很自由。”杨新月说。问到大家学到了些什么,他们又止不住话匣子了:“我觉得学会了好多赚钱的方法。有付出才有回报。”“要先学会知识,掌握了知识才能挖掘财富。”……

帮学生建立正确的经济观和价值观

据介绍,从这学期开始,上实附小的四年级学生每周都会上这样一堂“儿童经济学”课。每堂课都会通过一个小故事,告诉同学们各种经济学方面的观念和理论,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经济观和价值观。

校长毛福敏告诉记者,这堂课的教材原本是上海实验学校一本社会科学基础课程的校本教材,里边一共收录了64个小故事。但是因为是几年前编订的,有些数据、表述都有些过时,学校又重新进行了修订,保留了50%的原教材内容,增加了一些实践性内容,又重新划分了块面,形成了教材加补充教材一套4册的四年级新教材。

记者看到,四年级上册分成“建立正确的财富观念”、“创造财富的奠基石”、“比金钱还宝贵的财富”和“富翁们的致富秘笈”四个篇章,主要以观念建立的故事为主,比如“农夫拾金”、“管仲不战而胜”、“10个朋友的意义”、“" 洛克菲勒子女的记账本”等等。而下册则更加“实用”,告诉学生“成为小富翁的作战计划”、“生活中的理财学问”以及“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除此之外,还有两本补充教材则有一些基础经济学的简单理论知识和不同的理财、消费实例,供学生回家阅读。

“其实现在的学生并非对经济学、金钱等一窍不通,身边很多大人都在从事这样的事,像炒股、银行,他们都知道。所以也应该让孩子从小开始建立正确的财富观,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毛校长说。

毛校长告诉记者,虽然这门课作为拓展课程,并不要求学生有回家作业,但很多学生带了补充教材回家去看后,也引发了不少家长的兴趣。“家长会和孩子一起讨论,一起学习,都觉得很有意思。”

社会 儿童早期财商培训要从3岁开始?

近日,孩子的“财商”(FQ)继智商、情商之后,成为机构和家长热议的焦点。记者调查发现,不少银行乃至民间教育机构已将目光投向儿童早期财商培训,一些出版社也相继推出儿童财商教育书籍。

培训师告诉家长要从小教孩子理财

在某商业银行最近组织的一次研讨沙龙里,理财培训师告诉家长:“从3岁开始,就可以向孩子陆续灌输理财的概念。”而当爸爸妈妈们向老师提问:孩子只有3岁,学习理财是不是太早了?在黄浦区从事幼儿教育的主讲居老师说:“3岁的孩子已经可以认识数字,家长这时就该有意识地教他们辨认钱款金额,告诉他们钱可以用来做什么事情。爸爸妈妈出门上班的时候,也要告诉孩子:我们上班是为了挣钱,挣到了钱,宝宝才有好吃的东西和好玩的玩具。不要避讳对孩子谈"钱",要让孩子学会感激大人的付出。和很多中国人想象的不同,早接触"钱"这个概念的孩子并不会变得自私、小气,而会更懂得感激和珍惜。”

记者注意到,参加沙龙活动的孩子和聚精会神的父母们不同,注意力完全不在讲座上,他们有的凑在一起玩拼图,有的跑出去吃水果。当记者拿出一枚1元硬币和一张10元纸币问一个3岁多的孩子“哪个多”时,他犹豫了一下,指了指一元硬币说:“我想要这个,骑摇摇马。”当记者问一个5岁左右的小男孩“知道钱是干什么用的吗”,他大声说:“买东西用的。”当问到“钱是从哪里来的”,小男孩说:“妈妈从卡里取出来的!”

家长质疑,孩子会不会变财迷?

记者在浦东某小区随机采访了几位家长,发现对于孩子的理财教育,关注的人还真不少。

一位姓李的妈妈说:“我的孩子今年3岁,知道买东西要给钱,但是要给多少没概念,现在我有意识地培养他对钱的认识能力。”另一位做销售的王小姐告诉记者:“我女儿今年四岁半,平时我很忙,总在外面跑,我女儿就哭,问我出去干什么,我告诉她:"妈妈出去挣钱给你买好吃的东西。"有一回我生病,躺在床上休息,女儿学着我的样子,跑到电脑前面,劈里啪啦敲了一通键盘,然后说:"妈妈你以后就都在家里休息吧,我也会赚钱了,我赚钱养活你!唉,其实赚钱很辛苦的。"看见她这样,我觉得平时多和她谈谈"钱",还真是谈对了。”也有家长表达了对财商教育的疑惑,一位姓方的爸爸说:“我自己本身是学经济的,以前经常到国外出差,很想学学老外的教育方法,所以我从小就给儿子定规矩,零花钱都要自己挣,比如擦个桌子奖励多少钱,帮外婆做家务奖励多少钱……我儿子今年8岁了,变得特别财迷,干什么活都问我奖励多少,我现在开始反思,这样的教育是不是有点拔苗助长?”

专家观点

能从小懂得节约 并努力创造财富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朱莉琪的一项研究显示,7-10岁的孩子已经具备了分辨基本经济行为的能力。他们完全可以理解买卖活动,理解了找零的含义,也清楚了工作与报酬之间的关系。11-14岁的孩子已经能够协调他所知道的经济角色的关系。因此此时的孩子已经具有一定经济学认知能力,如果给予一定的引导,在理解一些基础经济学的关系时并无难处。

曾经编写过国内首部儿童经济学教育图书的“经济学家茶座”创始人董新兴表示,儿童经济学在国外其实很普遍。让孩子从小学习经济学,既可以让小朋友对社会经济有更多的了解,也能够让孩子学会思考,作出更聪明的选择。此外,还能从小懂得节约并努力创造财富,提高生存能力,增长一定的风险意识,这些都是长大后进入社会必备的能力。

培养财商 也要“因材施教”

孩子该从多大培养财商?华师大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青少年与社会工作研究中心韩晓燕主任说:“教育的特点是要"因材施教",不可拔苗助长。”韩主任解释说:“教育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来实施。比如有的孩子早熟,3岁的时候就有很高的理解力和领悟力,那么我们不反对对他进行一些超前教育,但有的孩子发育得晚一些,我们也不鼓励家长与别人攀比。”韩主任还提醒:财商教育只是教育的一种工具和手段,而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可有些家长往往把手段当目的,这样是犯了本末倒置的毛病。比如财商教育里提到的"让孩子明白父母出外工作是为挣钱养家",这其实是为了让孩子理解"爱与被爱",明白"社会责任"的意义;而培养孩子的储蓄观念,自己攒钱买玩具,契合的则是教育学中"延迟满足"的概念,让孩子学会等待和珍惜。”

他山之石

在美国,理财教育每个阶段都有具体的目标:3岁,能够辨认硬币和纸币;4岁,知道每枚硬币是多少美分,认识到自己是无法把商品买光的,因此必须做出选择;5岁,知道硬币的等价物,知道钱是怎么来的;6岁,能够进行简单的找零计算,能够数大量硬币;7岁,能看价格标签;8岁,知道可以通过做额外工作赚钱,知道把钱存在储蓄账户里;9岁,能够制订简单的一周开销计划,购物时知道比较价格;10岁,懂得每周节约一点钱,以便大笔开销时使用;11岁,知道从电视广告中发现事实;12岁,能够制订并执行两周开销计划,懂得正确使用一般银行业务中的术语;13岁,尝试进行股票 债券等投资活动以及商务、打工等来体会赚钱的意义。

下一篇:

天风证券:淘金5G新基建 智慧路灯有望撬开千亿新市场顺水鱼财经

上一篇:

谷歌步苹果和AT&T后尘 语音信箱遭侵权诉讼顺水鱼财经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