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网北京11月17日电
题:部分银行暂停1个月期以内理财 中小银行担心存贷比仍在观望
新华社记者吴雨、刘琳
近日,记者调查发现,不少银行自11月起已经暂停了1个月期的理财产品,理财市场有望回归正途;但与此同时,仍有部分银行出于存款压力考虑表示将观望。
记者在工行北京长安新文化街支行了解到,工行最近推出的理财产品都没有1个月以下期限的。该行16日开始推出的高净值客户专属资产组合投资型人民币理财产品的期限是155天,投资额在5万至20万元的预期收益率为4.8%。

" 买房杀价秘笈 " 居民理财需求很饥渴 " 稳字当头 时刻提防黑天鹅出现 " 巴菲特索罗斯理财秘诀 " 银行理财产品 收益稳健一枝独秀 " 另类理财辟蹊径 实物保本有风险 " 白领支招年底香港血拼购物
该支行理财工作人员说,9月底还有30天的,但近期该行推出的理财产品最短期限是10月9日销售的期限为32天的理财产品。
记者在农行的官网上看到,11月初,该行还有14天、28天的短期理财产品销售,而近日发售的理财产品都超过1个月。
" 银监会自7月初就已开始加强银行理财市场的整顿,不仅叫停了六类理财产品,并建议“慎发”7天以内的超短期理财产品。9月30日,银监会又下发了《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再次强调不得通过发行短期和超短期、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变相高息揽储,并重点加强对期限在1个月以内的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和合规管理。
据第三方机构盛世普益监测的数据显示,10月份,71家银行1个月以内期产品共发行407款,环比减少235款,下跌幅度达9.25%,占比至26.92%。
近期,刚上任的中国银监会主席" 尚福林在第四次经济金融形势通报分析会上重申,要严格执行存贷款指标日均考核要求,严禁通过发行短期理财产品变相高息揽储、规避监管要求、进行监管套利。
" 招商银行(" 600036," 股吧)零售业务总监刘建军17日在“零售银行的发展之路”论坛上表示,此次银监会要求停发1个月期理财产品,主要是针对目前银行之间通过理财产品所引发的恶性竞争。
“前段时间,各家银行推出多款短期高收益理财产品争抢资金,提高存款,压低贷存比,很容易演变成变相揽储,有悖理财本质。”刘建军表示,监管部门的窗口指导有助于保护理财市场健康发展。
据悉,监管部门此次只是口头对1个月以内的理财产品提出停发的建议,但并未明确停发的理财产品类别,银行目前的执行并不一致,一些银行循环滚动发行的超短期理财产品和单期的超短期理财产品仍有发售。
部分银行工作人员认为,目前停发理财产品的尺度较难把握。一些大型商业银行流动性压力较小,已经暂停了将要发行的一个月期限以下产品;而一些中小银行则认为,此举将加大中小银行存贷比压力,因此“按兵不动”,静观形势变化。
工行个人金融业务总监李卫平表示,加强对理财市场的监管,可以更好地保护投资人,避免短期化投资行为。但他同时表示,“工行"灵透快线"这类超短期理财产品较为灵活,风险较低,不应该在喊停范围。”
今年以来,银行流动性压力普遍加大,理财成为揽储的重要手段。建行副行长" 朱小黄曾明确表示:“大型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问题已经成为常规问题,建行从年初就将理财产品作为揽储竞争的重点。”
包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表示,今年理财产品销售火爆,这源于负利率时代下,老百姓对于抗通胀、减少损失的需求。“但目前,理财产品创新不足,难以满足消费者金融需求,理财服务也不够周到。”
国际知名个人金融信息权威金融机构银率17日发布的“2011年度360°银行评测报告”显示,24.79%的用户在银行有过被误导的经历;超过16%的受访者表示,曾经有银行业务人员夸大产品收益,回避或不解释产品存在的风险,推销不适合的理财等产品;超15%的受访者表示,银行业务人员对所销售产品不了解,产品基本要素以及风险缓释不清。
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秘书长李宪铎认为,在银行理财产品销售过程中,银行业务人员不专业产生的误导以及强制推销产生的误导是理财市场的不良现象。“除了缺少适时的理财产品,目前更为突出的问题是缺少令人信服的理财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