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上所述,在某种程度上,各阶段的
融资规模对创企的后续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虽然不是钱多了就一定会成功,但是开公司毕竟是一件烧钱的事,所以多
融资终归不会有错。
经常有人问,起步阶段的创企到底需要多少外部资金。对于这一问题,最准确的回答应该是“视情况而定”,因为每一家创企的发展状况都是不同的,所以很难说出一个具体的数值来。
不过,也有一些创企在起步阶段是完全不需要进行
融资的,比如芝加哥的医疗创企Outcome Health。Outcome Health成立于2016年,目前估值为50亿
美元。直到今年6月,公司才进行第一次
融资。该轮
融资由Goldman Sachs领投,Alphabet旗下的风投部门CapitalG、Pritzker Group Venture Capital和Prudence Holdings参投。
知名软件服务公司ba
secamp也是一家在起步阶段完全不需要外部投资的创企。ba
secamp成立于1999年,前身是37Signals,公司第一次获得外部投资是在2006年,当时亚马逊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Jeff Bezos很看好ba
secamp,便决定以600万
美元的
价格买走一小部分ba
secamp的股份。在2015年的一轮
融资中,一些投资人同意以1
美元的
价格换取ba
secamp 0.000000001%的股份,这笔
交易意味着ba
secamp的估值会超过1000亿
美元。
不过,对于大多数科技创企来说,要想顺利度过初步发展阶段,
融资是很有必要的。那么,各阶段的
融资规模对创企的后续发展有什么影响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一探究竟吧!
Pre-A轮
融资对A轮
融资的影响以及最佳的Pre-A轮
融资的资金规模
大多数创企就像16世纪的哲学家Thomas Hobbes描绘的那样:孤独、贫穷、肮脏、野蛮、短命。只有一小部分的创企可以成功地从种子投资人和" 天使投资人手中获得足够的资金来推动自己公司的发展壮大。
A轮
融资成功与否的影响因素有很多,Pre-A轮的
融资规模可以算得上是其中之一。
企业服务
数据库公司Crunchba
se曾研究过5800多家在2003年到2012年期间进行过Pre-A轮
融资的美国公司。根据Pre-A轮
融资的规模大小,我们可以将这些公司进行如下分类:

Pre-A轮
融资对A轮
融资的影响
在2003年到2012年期间,对于那些Pre-A轮
融资的规模小于等于250万
美元的公司来说,获得的Pre-A轮
融资的资金越多,公司之后能获得A轮
融资的可能性就越高;而对于那些Pre-A轮
融资的规模大于250万
美元的公司来说,在该轮
融资中所获得的资金多少与之后获得A轮
融资的可能性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
另外,我们还能从上图中了解到这些公司在Pre-A轮
融资中所获得的资金的大致情况,其中获得2.5万~50万
美元的公司最多,而
融资金额大于等于300万
美元的公司可谓是少之又少。
Pre-A轮的
融资规模可以说是对A轮
融资成功与否有着一定的影响,那么Pre-A轮的
融资和A轮
融资的规模大小对B轮
融资是否也有影响呢?
Pre-A轮的
融资和A轮
融资对B轮
融资的影响以及最佳的B轮前
融资的资金规模
一般来说,完成种子轮
融资以后,创始人就可以把当初的创业想法付诸实践了。如果该轮
融资的资金要求不高,那么创始人就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产品的开发和早期客户的获取中。
在A轮
融资阶段,公司主要是优化商业模式以及扩大产品规模,以便更好地为现有客户和潜在客户服务;而在B轮
融资阶段,公司则着重于实现产品愿景以及扩大公司规模。
那么,Pre-A轮的
融资和A轮
融资的规模大小是否对获得B轮
融资的可能性存在影响呢?答案是否定的。
在上述所提的5800多家公司中,大约有1500家公司获得了A轮
融资。就这1500多家公司进行研究之后,我们有了以下发现:

Pre-A轮的
融资和A轮
融资对B轮
融资的影响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面对不同规模的B轮前
融资,获得B轮
融资的可能性都差不多。这就表明,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B轮前
融资的规模对公司获得B轮
融资的能力影响不大。最佳的B轮前
融资规模应该是1000万
美元~1600万
美元,不过和A轮
融资相比,B轮
融资受影响的程度比较小。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其实是这样的。如果获取的Pre-A轮
融资不够,那么公司创始人就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开发产品或服务,同时也不能充分研究最佳的商业模式和客户发展
策略,所以Pre-A轮
融资的规模大小对公司的后续发展影响较大。
而等到公司要进行B轮
融资时,公司的发展目标、盈利方式和目标客户等问题都已经解决了,所以此前的
融资情况对公司的后续发展影响不大。
综上所述,在某种程度上,各阶段的
融资规模对创企的后续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虽然不是钱多了就一定会成功,但是开公司毕竟是一件烧钱的事,所以多
融资终归不会有错。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投资界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投资界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