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
货币时代的临近必将逐步解除物理网点对传统
金融机构的业务制约,届时,传统
金融机构与互联网
金融机构的界限将趋于消失。
这段时间,无现金社会是个热词,而至于什么是真正的无现金社会,大多人可能还停留在出门不带钱包的认识中。不过,如果仅仅是这样,无现金社会并不值得期待,因为很多人都已经过上了“一部手机闯天下”的生活。
今天,我们着重从支付工具进化的角度来重新审视无现金社会,会发现,无现金社会的临近必然伴随着" 智慧生活的降临,而生活场景的智慧化也会反过来加速
金融业态的重构,这才是无现金社会有趣的地方。
让我们先从支付工具的重要性开始讲起吧。未尽事宜,欢迎留言(订阅号:洪言微语)交流
回顾历史:支付变革催生本轮互金热潮
任何
金融业务的开展都离不开资金
账户的基础
支撑作用,回顾互联网
金融在国内的发展史,可以清晰地发现,第三方支付在互联网
金融行业中承担起了搭建
账户体系的基础功能,成为互联网
金融成功崛起的关键性因素。
![中国互联网<a href=]()
金融简史" alt="中国互联网
金融简史" src="http://pic2.pedaily.cn/17/201706/201762173385539.png" border="0" />
中国互联网
金融简史(苏宁
金融研究院制作)
在互联网
金融各业态中,第三方支付最早产生,也最早获得监管
机构的认可,更是成为互联网
金融爆发式增长的" 引爆点。
早在2004年,为了给电商
交易提供信用中介服务," 阿里巴巴成立了" 支付宝,当时的支付结算功能还处于从属地位。
2011年5月,
央行发布了第一批支付牌照,第三方支付合法化。第三方支付的
账户体系是互联网
金融机构开展业务的前提,第三方支付的合法化成为2013年前后互联网
金融崛起的重要前提。
2013年6月,支付宝基于其庞大的第三方支付
账户体系推出了余额宝理财产品,成为引爆整个互联网
金融行业。
之后,P2P平台、众筹平台、分期公司等如雨后春笋般成立,第三方支付一度在其中担任着
账户开立、资金托管、资金充值等功能,帮助互联网
金融各业态解决“水电煤”等基础设施问题,助力行业实现爆发式增长。
支付工具进化与智慧生活
回顾支付工具的演变历程,从快捷支付、到扫码支付、再到Amazon
Go推出的“买完即走”的自动支付模式创新,
货币的电子化程度在一直在层层深入。
货币作为一切
经济活动的媒介,
货币形式的改变必将对
经济运行产生深刻影响,并反过来改变
金融业务的应用场景和业务模式,某种程度上甚至完成对行业的重构。
不妨以物联网技术普及对支付行业数字化进程的促进为例来开这个脑洞。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手机成为第三方支付的主要载体,推动了第三方支付行业开启了第一波繁荣发展阶段。
而随着物联网技术的逐步成熟和普及,支付领域有望进入“万物皆载体”的新阶段,智能手环、手表、汽车、空气净化器、冰箱、空调、电视等都可以成为支付的“
账户载体”和“受理终端”,作为
货币电子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支付清算在更广泛范围内实现数字化和虚拟化,引领行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对消费者而言,支付体验更加便捷化、智能化。
举例来讲,把空气净化器与用户的支付
账户进行绑定,当系统检测到需要更换滤网时,空气净化器可自动下单购买滤网并送货至用户家中,通过支付的场景化来真正实现生活的智能化。
以此为例展开,智慧生活不再是一句空话,净水机可自动订购滤芯、冰箱可自动订购食物、扫地机器人可自动订购保洁服务、汽车加油可自动完成支付等等。
金融业态重构:融于生活,趋于无形
对支付行业而言,“万物皆载体”要求重构业务流程,针对特定
交易场景实现无验证式支付,进而实现" 自动化订购的目的,同时还要在便捷和安全上面寻找均衡点。
同时,正如智能手机作为支付载体为手机制造企业布局第三方支付带来机遇一样,“万物皆载体”时代的来临将为更多的跨界巨头进入支付行业提供机遇窗口,届时,目前稳固的
市场竞争格局有望再次重塑。
对整个互联网
金融行业而言,“万物皆载体”意味着“万物皆是
数据源”,
数据源极速扩容后,基于大
数据的机器学习模型将大大推动信用评价的透明化和营销方式的智能化。
届时,信用
融资变得更为容易,
风控能力或不再是贷款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基于场景和体验基础上的客户黏性成为致胜的关键。而营销手段的智能化,则有望改变目前粗放式的无差异投放的营销手段,大幅降低营销成本的同时提升营销精准度。
在整个演变过程中,互联网
金融业务与民众的日常生活更为无缝地融合在一起,业务的发生更加无感知化,以至于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未来已来:以开放合作应对行业变革
货币的数字化过程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而传统
金融机构和互联网
金融机构的业务模式也都在随之发生着或大或小的改变,数字
货币的影响早已经到来,只是尚未流行。
对互联网
金融行业而言,夯实内功是基础,然后需要以开放合作的心态,分别处理好与传统
金融机构和生态圈企业之间的关系,搭建良性竞争、互补发展的生态圈,才能更好地应对行业格局的重大变革与挑战。
一是积极布局
金融科技前沿研究,充分发挥科技对业务的驱动作用。
目前来看,互联网
金融的驱动力已经从渠道转移到科技上面,举例来讲,大
数据风控技术可以大大提升
风控环节的线上化程度,智能投顾技术可以大大提升线上理财业务的覆盖范围,生物识别技术则可以大大提升线上实名认证的便捷程度,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底层技术的研究则可以有效提高各类应用型技术的精准度和应用范围。
对互联网
金融企业而言,应持续加大对上述领域的追踪和投入,尽快将前沿技术纳入到实际的业务应用层面。
二是以共赢的心态处理好与传统
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
数字
货币时代的临近必将逐步解除物理网点对传统
金融机构的业务制约,届时,传统
金融机构与互联网
金融机构的界限将趋于消失。面对巨头“入侵”,一些竞争能力差的互联网
金融企业将难以为继,而行业中的巨头们在传统
金融机构面前,业务规模基本也都不值一提。
以开放的心态与传统
金融机构加强合作,互相取长补短,或将成为行业中的主旋律。
三是专注优势领域发展,在此基础上构建同业、异业合作生态圈。
与传统
金融机构相比,互联网
金融企业综合化、全面化发展实力不足,需要与生态圈广泛合作,以更好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迫使互联网
金融企业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
当前,综合化经营转型已呈潮流之势,对互联网
金融企业而言,仍应专注特色发展领域,倾全
机构之力将特定业务做到极致,以优势业务为基点,来撬动各方资源,构建同业、异业合作生态圈,继而借助生态圈的力量,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找到立足点。
在开放合作过程中,互联网
金融企业的角色也将发生变化,从资源的持有者变为资源的组织者、输出者,从单一中介变为服务中介、信息中介等多元中介,从而也能更好地满足客户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的
金融及非
金融需求,引领行业变革潮流。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投资界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投资界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