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丽娜
至少从经济视角,中美两国近日都有影响世界的重要看点。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勾勒中国未来十年发展的路线图,再次向世人展示走中国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美国经济则接连公布利好' 数据,复苏基础继续巩固。两者尽管国情不同,当下挑战不同,但至少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都应防止自满。
先看美国。最新数据显示,美国经济第三季度增速创一年来最快,增幅为2.8%。这是美国经济连续第10个季度保持增长,表现好于市场预期。就业方面,10月份尽管失业率略升0.1个百分点,至7.3%,但当月非农部门新增就业岗位超过20万个,明显超出市场预期,也超过一年来的月均水平。
这些核心数据表明,美国经济复苏的脚步越来越稳,在发达经济体中表现相对强劲的地位稳固,世界对美国经济的信心在恢复。美国总统' target='_blank' >奥巴马日前在一次专门谈经济的讲话中对本国经济的表现做出肯定,核心一点是,美国人,尤其是广大中产阶级对经济的“安全感”增强。奥巴马认为这种“安全感”来之不易。
奥巴马进一步解释,44个月以来,美国企业' 新创就业岗位780万,自他就任总统以来,赤字(新增)削减了一半,过去三年,医疗保健支出增速处于历史最低水平,出口不断增加,房地产市场回暖,美国汽车业复活。
在这些成绩面前,奥巴马警告美国人要保持清醒头脑,他再度强调首先要打破华盛顿的政治僵局。他说,每次经济刚要起飞,就有人要踩油门。奥巴马告诫,美国人不应每隔几个月就“自残”一次,而应当为自己投资。显然,此语暗指美国国会两党在预算和债务上限问题上的“厮杀”,近几年已经成为羁绊美国经济的重要议题,也被世界看了笑话。
美国学界一些有识之士也对本国经济复苏提出防止自满的警告。' target='_blank' >赫芬顿邮报网站不久前刊登的一篇文章称,美国应当谨防自满情绪。事实上,美国需要更加发奋图强,提高本国民众的生活水平。文章还专门对比中国实力上升对美国形成的挑战。作者强调,中国的崛起不可避免,但美国影响力下降也并非必然,关键在于美国人能否更加自强。
在' howImage('stock','1_601099',this,event,'1770') 太平洋(' 601099,' 股吧)的另一岸,则有不一样的挑战。
越来越多的海外观察家注意到,中国在不断取得令人瞩目的经济成就同时,也日益出现一种自信甚至自满的情绪。毋庸讳言,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建立在几十年快速发展,创造出真实经济奇迹的基础之上,绝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事实上,这是中国人用勤劳的双手与智慧打拼而来。这来之不易的自信也可以看作是中国意识的觉醒。
不过,自信不应陷入自满。有两个苗头值得注意:一是学习之心不应减弱。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一位前资深研究员曾对笔者半开玩笑说,中国人这么多年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秘密武器就是——学习。长期以来,中国人保持着谦虚而虔诚的学习心态,向发达国家学技术学管理学各种长处,其结果是中国抓住了战略机遇期,把握了后发优势,奋起直追。而今,尤其是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中国人看到“老师”们的另一面,越来越感到不能再一味向外取经。以往的那种谦逊向学之心似乎正在转变。
美国全国消费电子协会主席夏皮罗在其专著《东山再起》中曾提到一个引人深思的细节。他说在一次会议中与一位中国部级干部交谈时,那位中国官员对他竖起大拇指说“China”,之后说“U.S.”则是拇指向下。这个场面使他深感伤了自尊,决意发奋为美国科技创新贡献力量。
另一个苗头是,防止一切以我为中心看问题。浏览中国的各类媒体,尤其是所谓传统主流媒体的一些重点报道,不难发现一种“我好”“我很好”的情绪。国力兴盛使国人自我意识上升是时代潮流,大势所趋。在承认自我的同时,还应当继续保持开放的心态,既能从自家立场出发思考问题,又能以开放之心应对世界之变。毕竟,放眼世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方面依然很多。这对于中美建设新型大国关系,保持必要的平衡也至关重要。
笔者多次采访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target='_blank' >林毅夫先生,都会听到他提到一个词“居安思危”。无论是在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处于波诡云谲之际,还是2012年全球危机形势逐渐明朗时。期间,中国经济保持了相对的高速增长,但也时有起伏。一些有真知灼见的人士强调,无论在何种情况下,自满之心不可有,危机意识不可无,中国才会长久维持来之不易的“稳定”。
避免自满是向上的车轮。应当谨记,向学之心与开放心态是中国几十年来取得非凡成就的两个重要经验,值得继续坚持与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