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此不难看出国内畸形的教育环境下,催生出了K12教育。K12教育(以下简称K12)是指包括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在内的12年的中小学基础教育,也是一个庞大的市场。当家长抱定了“只要学不死,就让孩子往死里学”的决心后……
“因为身材不佳,我拖累了孩子上学。”如果你把这件事讲给别人,他们只会认为你在为自己的减肥找个荒唐的理由。但是,这确实是真的…… 前不久,一条新闻抢占了人们的眼球。大致讲述了上海市的很多父母送孩子去民办学校面试,自己反被考。做逻辑推理题、登记外祖父母的职务、学历等,经历了一系列“闯关”,很多家长最后竟然“折”在了身材。理由竟然是,身材过胖说明家长缺乏自我管理能力。 更加可怕的是,这还只是幼儿园升小学的录取测试,后面还有小升初、初升高、高考……每一步都至关重要,每一关又让人“举步维艰”。一步差、步步差,每一个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落在人后,“穷什么不能穷教育”也成了他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只要学不死,就让孩子往死里学——3座大山让教育成为刚需 如果说教育是刚需,也许会有人会说“除了吃饭、睡觉,没有什么是必需品”,但事实却是,3座大山就立在各位家长面前: 1.中高考一锤定音的作用,让学生选择课外班成为了主流。 2.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而课外教育能够提供更多师资选择。 3.公办学校限制超时学习以及超前学习,于是更多时间转向校外。 因此不难看出国内畸形的教育环境下,催生出了K12教育。K12教育(以下简称K12)是指包括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在内的12年的中小学基础教育,也是一个庞大的市场。当家长抱定了“只要学不死,就让孩子往死里学”的决心后,消费能力也是不容小觑的。 随着2000年初," 俞敏洪带领" 新东方在培训领域内“开疆拓土”,教育产业的商业机会也正是在那个时候完全暴露在人们面前。随后,各式各样的补习班层出不穷,可谓教育产业内一段百家争鸣的岁月。 而当“互联网化”浪潮几乎席卷各行各业的时候," 沪江网、MOOC、" 新东方在线等产品抓住了这一波势头" 扶摇直上。随后,移动端的爆发带动了教育产业内新的机会,“工具化”浪潮就此来临。现在“O2O”模式的教育产品已如雨后春笋,似乎很多行业人在心里对教育行业下一阶段的走势有了自己的判断。 3方面判断千亿市场外衣下的差异性 首先,国内市场对教育有多大需求?有一组数据显示,从2011年开始,K12市场规模就已经突破千亿,之后更是年年飙升。2017年将会达到3603亿元,而到了2018年这个数字将会达到惊人的4218亿元人民币(数据引自" 招商证券)。" 熊晓鸽曾经也在一次采访中谈到:“国内教育是一个非常好的市场,但这个市场与其他领域不同,还需要时间。” 当人们渐渐发现这是一块巨型蛋糕之后,便纷纷入局。通过分析对比,不难发现K12课外辅导教育机构的产品和服务同质化程度很高,基本可以概括为“租赁场地—招聘教师—开课培训”的运营套路。但如果拆分其中步骤,会发现行业中机构最大的差异性一般会体现在师资水平与教学经验、教学资源与课程体系、运营管理与教学理念这三方面。而这三方面也直接影响了最终公司的品牌和市场地位。 而从整个产业的地域布局可以看出,教育巨头基本已经占据了一、二线城市,而三、四线城市的半壁" 江山基本由地方小品牌占据。目前前十大K12教育机构共有教学点3094个,其中有51%分布在一线省会,86%分布在一线城市。 不难看出,家长会在潜意识中将师资水平与课程质量划上等号。同时,大型教育机构很少出现的三、四线城市市场基本由地方小品牌占据。可以说,当时国内很多地方并享受到良好的师资与材料资源,这也为接下来的互联网教育圈地站留下了伏笔。 O2O模式减少风险,却遭资本滑铁卢 基于已经崛起的新东方主流线下教育,进而出现了依托互联网平台线上教学的疯狂老师、" 作业帮。而当有人将这两种思路进行结合、优化后,会发现O2O模式下的K12教育爆发出了更多机会。 首先,家长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获取更多教师信息,同时学生的学习结果也可以直接反应在数据中。在打通在线支付业务后,平台还可以通过家长预先缴课时费,随后按课时完成次数支付老师报酬以减少用户信誉风险。这些优势也让资本投来橄榄枝,从2014年开始刮起了一股K12教育平台投资热。 不过,K12教育O2O平台也面临着很多风险。首先,在学生家长与老师建立联系之后,很有可能脱离平台;其次,质量与安全问题难以把控;第三,对于名师来说,线上有限的收入并不具备很大的吸引力。 下图为目前为止O2O模式下K12教育平台最近一轮的融资情况: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文章评论区联系授权。如不遵守,投资界将向其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