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卢志强的名字在资本市场如雷贯耳,却鲜有人能够一窥“泛海系”的全貌。在云波诡谲的资本市场,卢志强和他的“泛海系”像一只若隐若现的巨兽,平日安静蛰居,低调潜行,然一旦出手,必是风暴的中心。 30多年间,卢志强已经构建起一个包含地产、能源、上市公司、金融机构、境外投资的庞大资本帝国。" 野马财经的调查显示,“泛海系”控股的上市公司分散于A股、港股、美股、澳大利亚多个资本市场,有" 泛海控股(000046.SZ)、" 民生控股(000416.SZ)、" 中泛控股(0715.HK)、华富国际(0952.HK)、以及美国大型综合金融保险集团Genworth(GNM.N)、澳大利亚矿产能源公司CuDECOLtd.(ASX:CDU)。此外,“泛海系”还通过入股的方式对" 联想控股、" 民生银行等39家知名上市公司、10家左右新三板挂牌公司进行了投资布局。 “泛海系”已经拿下了所有金融行业最为值钱的牌照,旗下控股金融机构包括民生证券、民生信托、民生期货、亚太财险(原“民安财险”)、" 民生保险经纪、泛海基金(拟)、民生基金(拟)、" 民生典当、民生财富、民生融资担保、泛海资管、民金所、兴民保险经纪等。此外,还通过参股方式介入" 民生银行、" 中民投、郑州银行等数十家金融机构。构建起一个包含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期货、融资租赁、互联网金融在内的完整金融版图,为其实业发展和资本运作提供着弹药。 梳理泛海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晰窥见,一家在山东起家的地产公司,如何号准时代脉搏,准确把握了住房改革、地产上升周期、证券市场改革、国企改革等改革开放的历史节点和机遇,通过对国家大政方针、经济形势的准确判断实现了“政策套利”。 并在与其同时起步的民营资本系族企业纷纷惹上麻烦,出现各种各样“状况”之时,屡次趋利避害,开疆拓土,成功打造了一个根基稳固的资本帝国。 卢志强和他的“泛海系”,到底有何过人之处? 第一桶金:房地产完成原始积累 在很多媒体的描述中,卢志强的发家史是一个鼓舞人心的故事。 1985年,时任潍坊市技术开发中心办公室副主任的卢志强,因升迁无望弃官下海,创办山东通达经济技术集团公司,进入了教育和培训行业。 不久,卢志强看到了房地产逐步显现的前景,遂跃身进入,以7.3亿元人民币的注册资本,创立了山东" 泛海集团公司,1988年,其走出山东,来到北京,创立中国泛海控股集团(下称“泛海集团”),注册资本40亿元人民币,这也是卢志强日后发展的旗舰企业。 从一名政府基层官员到40亿元注册资本,只花了短短三年时间,卢志强的“第一桶金”一直让外界颇为好奇。对此,“泛海系”内部人士告诉野马财经,“卢总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源自房地产”,但究竟具体是如何取得的,却始终语焉不详。而在地产大佬中,唯有" 冯仑对自己的发家史有着较详细的描述——凭借基层官场积累的人脉,从北京一家信托公司借来500万元,条件是利润平分,年利率25%。 同时,野马财经(微信公号:ymcj8686)注意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很多起家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地产大佬都曾有弃官下海的经历,譬如卢志强,譬如冯仑,譬如" 王健林。 在那个时期,能够放弃“铁饭碗”,也需要魄力。 二十多年前同样在经济部门工作,亲历了下海潮的" 王建军告诉野马财经:“正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在当时的环境背景下,身处经济改革一线的政府员工可以接触到大量新鲜事物与最新信息,因而也具有更多创业的冲动与目标;更加重要的是,虽然职位普通,但凭借积累的一些人脉关系,依旧可以相对轻松地完成原始积累。” 当然,风险也极高,就像冯仑那25%的利息一样,成则鸡犬升天,败则一地鸡毛。 地产狂飙突进:时代的狂欢 “卢志强为人谦和,不善言辞,但在地产圈,合作方基本没有质疑过泛海的能力和资金实力”,与“泛海系”曾打过交道的北京某大型地产集团人士向野马财经描述。 在武汉CBD项目上,卢志强和“泛海系”的能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时间回到2002年,湖北省计划以100公里为半径,打造“武汉经济圈”,位于汉口城市中心区王家墩的武汉CBD项目,被列入武汉市未来10个重点项目之一。 不过,对地产公司而言,这并非一块能轻易吃到嘴的“肥肉”,另外两家地产大亨," 新世界及金地集团都尝试过谈判,但均知难而退。 究其原因,时任“泛海系”旗下武汉中央商务建设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武汉中央商务”)副总裁徐建兵曾向《21世纪经济报道》透露过一二,称当时该地块一空军基地的使用权武汉市都没有得到,“空军飞机都还在飞”。 就是在如此复杂的状况下,卢志强依旧顺利入局并成功开发,获利颇丰的同时,武汉中央商务还成为了其重要投资平台之一,持有民生信托、亚太财产保险等金融公司的股份。 之后,泛海相继投资开发了北京“泛海国际居住区”、杭州“民生金融中心”深圳“泛海拉菲花园”等一系列项目,并在美国洛杉矶、旧金山、纽约等城市亦有布局,斩获过第11届全球国际花园社区大赛金奖等国际奖项。 当然,正所谓“时势造英雄”,“泛海系”在地产领域的成功,时代的功劳不容忽视。起势于上世纪80、90年代的企业家,不少都分享到了房地产周期性上涨的红利,选对行业,基本上已经成功了一半。 “当初投身房地产的,很多人都赚了钱,而真正让泛海从几十亿走向百亿千亿的,是卢志强先进的资本运营理念”,上述地产集团人士分析,“在我们还沉迷于炒地皮时,泛海已经上了市,还玩起了金融”。 资本市场首秀 1995年,成立3年的证监会被确定为副部级事业单位并加入证监会国际组织,同年还推出了恢复“T+1”等重要制度,再加上期货市场的深度清理,中国股市迎来了重要的发展契机。
1995年7月,山东泛海集团公司、山东泛海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联想集团控股公司、" 四通集团公司等国内九家知名企业,在北京成立“光彩事业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光彩事业投资”),其中两家泛海公司占到总股本的91.7%,为上市做准备。 1998年,证监会晋级正部级单位,而光彩事业投资通过增资扩股,注册资金增至5亿元人民币,净资产达10亿元人民币,同时更名为“光彩事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同年10月,光彩事业投资集团成功收购深圳上市公司南油物业,并将之改名为“光彩建设”;通过“借壳上市”方式完成了“泛海系”资本市场首秀。随后,2005年,2014年又相继更名为“泛海建设”、“泛海控股”。 在股市走上正轨之时迅速成立投资平台,三年后即通过运作,成功借壳上市,卢志强对于政策有着准确的把握。而彼时借壳标的“南油物业”,是著名的“猛庄股”,在卢志强借壳之前的1997年创造了10个月从3元/股涨到23元/股的惊人走势。 “光彩系”借船出海 在卢志强搭建“泛海系”首家资本运作平台之际,原本还搭建了“光彩系”,但是后来却被媒体指责“借光彩事业大旗谋私利”。 1995年10月,光彩事业投资出现后三个月,在统战部、全国工商联组织推动下,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成立,并作为社团法人在民政部登记。不久后即成为中国民营企业家参与社会扶贫行动的专用代称,有半官方色彩。1998年8月中国光促会将“光彩事业”作为商标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注册,以后未经中国光彩会" 许可与授权,任何使用"光彩事业"四字的商业行为都将视为非法。 而据《21世纪经济报道》称,卢志强并非光促会的发起人,但“光彩事业投资”的成立确实得到了光促会的认可,将其成立列入了协会官网的大事记中。 于是,依托这一层关系,卢志强将“光彩事业”金字招牌运用到了极致,除了光彩事业投资外,不久之后,长安街东单路口东南角,距天安门广场仅1.6公里,一座名为北京光彩事业发展中心(2009年更名为“民生金融中心”)的建筑拔地而起。 有意思的是,除了“光彩事业投资”与“光彩事业促进会”让人傻傻分不清外,民生控股(000416.SZ)和民生银行(600016.SH)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看来,“泛海系”公司在取名上的确有着自己的“艺术”。 光彩事业投资与光促会的纠葛令外人理不清头绪,而上市公司光彩建设和其关联公司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也引起了证监会的注意。 2001年4月,光彩建设配股成功,融资4.016亿元;然而仅3个月后,公司就发布中期业绩预警;同年9月,证监会对光彩建设进行了巡回检查;到了12月3日,证监会向光彩建设发出了《限期整改通知》。 《通知》显示,负责光彩公寓项目建设的北京光彩置业有限公司(光彩建设持股40%的子公司)与光彩建设的关联企业中国泛海控股有限公司的资金往来存在不规范情形,截止2001年9月底,尚欠光彩置业有限公司9238万元。 光彩建设的不佳表现,被反映到光促会,光促会有关人士通过《21世纪经济报道》强调,光彩建设与之没有任何关系。“光彩事业投资”仅仅在光促会备案而已,光促会是非赢利组织,从来没有投资收益。 不过,光彩事业的公益活动的确得到了卢志强真金白银的支持,2008年汶川大地震,卢志强就曾向光促会旗下的中国光彩事业基金会捐款2亿元用于灾区重建工作。 且毋庸置疑的是,卢志强这一招“借船出海”,巧妙地为“泛海系”早期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金融全牌照集邮爱好者 除了在房地产、资本市场均尝到不小的甜头,巧妙地利用了“光彩”的金字招牌外,卢志强也早早将目光投向了金融领域,20多年前就开始了金融版图的搭建,不过却颇多波折。 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金融业向民营资本开了一道门缝,卢志强因为“泰山会” (即泰山产业研究院,是中国最知名、最神秘的大型商会之一,甚至有人将其与美国骷髅会并列)、全国工商联的双重机缘,在1996年有机会参与了中国首家民营银行——民生银行的发起设立。 2000年12月,民生银行上市,卢志强通过泛海控股持股份占总股本9.42%,是第二大股东。 2002年,《证券公司管理办法》出台,为民营企业进入证券业打开了大门," 黄河证券(后更名民生证券)注册资本金由1亿元增至14.5亿元,中国泛海控股唱了主角;拿下民生证券之后,“泛海系”随后还投资了" 海通证券。 同年,保监会取消58项行政审批、《保险法》做修改重新发布。2002年4月,卢志强参与发起设立中国第一家民营股份制寿险公司“民生人寿”,并完成了民生典当,民生保险经纪公司的组建…… 踏准了政策的节奏,十五年前即完成了银证保三大关键性金融布局,眼光不可谓不长远,然而," 高歌猛进的势头并未持续太久,卢志强遭遇了强大对手——“万向系”" 鲁冠球、鲁伟鼎父子。 民生人寿成立伊始,股东之间持股很接近,对低成本保险资金有强烈兴趣的,不仅有卢志强,还有" 万向集团的鲁冠球,其曾经说过:“金融保险业作为一个尚待开发并有着广阔市场前景的新兴产业,始终在万向的拓展视野之内。” 两虎相争,恶战不可避免,2006年5月,鲁氏父子率先出手,通过对万向集团、" 万向财务等公司所持民生人寿的股权整合,以及对浙江航民所持股份的接手,“万向系”以占总股本的15.58%微弱领先于中国泛海的15.46%。 随后,经保监会批准,民生人寿又进行两度增资,期间再次发生数次小股东股权转让,但“万向系”始终以不足0.2%的微弱优势领先“泛海系”,截至2008年7月,民生人寿前三大股东分别为:万向财务持股17.09%;中国泛海持股16.96%,海鑫钢铁持股15.43%。 8个月后,僵局被打破。2009年3月14日,海鑫钢铁李兆会将3866万股股份转让给“万向系”" 通联资本,此举释放出结盟信号,双方联手,对民生人寿的控制力将加强。面对这一局面,卢志强最终选择了退出。 野马财经(微信公号:ymcj8686)注意到,在鏖战民生人寿时,卢志强也对民生银行及" 海通证券进行了大幅度减持。 而值得关注的是,“泛海系”对上述金融公司的减持,恰逢次贷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国内股市震荡下跌的大背景。换言之,“泛海系”的退出实现了“现金为王”,根据相关年报及股价区间大致计算,“泛海系”合计套现近百亿元,但也意味着在三家重要金融机构话语权的或减弱、或消失。 环环相扣的资本搏杀不可谓不惨烈,不过,“泛海系”谋求金融牌照的决心并未消减,而是选择了另一条更加行之有效的路径:
2009年4月19日,通过一系列资本运作,泛海控股(000046.SZ)拿下健特生物(000416.SZ)22.56%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并将之更名为民生投资(后再度更名“民生控股”)。 依托民生控股,“泛海系”在金融领域的布局再次加速,民生期货、民生保险经纪相继被装入民生控股,并通过旗下" 民生电商控股投资金联金服、兴民保险经纪等互联网金融企业。 在民生控股快速发展的时候,泛海控股也进行了积极转型。2014年初,公司提出向“地产+金融+战略投资”转型;4月30日,泛海建设更名泛海控股;2015年5月30日,泛海控股对董事会进行调整,李亦明等8人辞去董事,并推举卢志强等10人进入董事会,卢志强时隔两年后再度亲自挂帅,担任董事长。 野马财经(微信公号:ymcj8686)注意到,这一届新董事会班底堪称豪华,包括民生证券董事长" 余政、首席经济学家邱晓华、民生银行高管赵品璋,民生信托副董事长" 李明海、董事张博,原美国" 纽约人寿高级副总裁赵晓夏等。 如此多金融巨擘,其作用也立竿见影。恰逢2014年8月,“新国十条”发布,表明了国家对保险行业发展予以支持的态度,“泛海系”人马调集完毕后,旋即大举进军保险业。 2015年8月13日,泛海控股投资20亿元,联合" 新华联、" 巨人投资、" 亿利资源、汇源集团发起设立亚太再保险公司;同年11月3日,泛海控股收购民安财险51%股权获保监会通过;12月,泛海控股投资2亿元,发起设立亚太互联网人寿保险公司。 除了在保险业攻城略地,早在2012年9月,中国泛海就已获批重组中国旅游国际信托(即民生信托);2014年3月,泛海控股投资10亿元参与设立中国民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中民投),借之间接入股中民投租赁等平台。 此外,据2015年报显示,泛海控股持有郑州银行0.17%股份;广西北部湾银行6.32%股份,泛海控股旗下绵阳科技城产业投资基金持有大连银行4.41%股份。2015年,泛海控股继续加码金融业务,斥资41亿元投资民金所、泛海融资担保、泛海基金、泛海资管等四家公司。 随着一系列兼并收购,截至目前,“泛海系”已经拿下了所有金融行业最为值钱的牌照。构建起一个包含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期货、租赁在内的完整金融帝国,为其实业发展和资本运作提供着弹药。




例如在“泛海系”退出民生人寿,减持民生银行、海通证券的2008年至2010年,泛海建设(现“泛海控股”)营业收入分别为12.18亿元、21.84亿元、13.69亿元,与行业龙头相去甚远,相比之下,万科A(000002.SZ)上述数据分别为409.92亿元、488.81亿元、507.14亿元;即便到了2015年,在进行了大量金融及产业投资后,泛海控股实现营业收入126.70亿元,与此同时,万科A2015年营业收入1955.49亿元。 而在今年1月24日泛海控股发布了业绩预报,净利润预计为30亿至3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5.01%至55.03%。万科A近期也披露了年报,数据显示,2016年实现营业收入2404.77亿元,同比增长22.98%;净利润210.22亿元,同比增长16.02%,两相对比,差距立显。 对于这一状况,北京地产界人士表示,这与泛海控股主要专注于高端楼盘开发有一定关系,野马财经亦向泛海控股进行了询问,不过截至发稿,尚未得到回复。 一方面是迅速扩张的投资步伐,另一方面是对金融、资本运作的高度依赖,对于此类企业,一旦有一天,金融机构不再对其授信、展期,就如同人体失去血液,军队失去粮草般脆弱。 “地产开发走的是" 钱生钱的模式,你有买地的钱就够了,然后边开发、边卖房、边回笼资金,要是手上很多楼盘同时发生卖不出房的现象,资金链就断了”,沪上某地产集团负责人" 刘文斌向野马财经(微信公号:ymcj8686)介绍,“其实,金融不也是这样吗”。 合纵连横 用“利益”绑定“利益” “卢志强事业发展的几个关键节点,都有圈子、朋友帮忙”刘" 文斌感慨。 作为“泰山会”成员之一的卢志强,深谙圈子的重要性,朋友、伙伴、合纵、连横一直是“泛海系”在资本江湖中颇为青睐的战术,不过核心还是共同利益。 民生银行与民生人寿的例子都证明,在利益面前,曾经共患难的“" 合伙人”,倘若都心系公司控制权,那一场生死搏杀在所难免。 另起炉灶,独掌大权,整合、建立民生控股是一种路径;合作者之间交叉持股,绑定利益,用真金白银做投名状,则是另一种不错的选择。 例如被视作一段佳话的中国泛海与联想控股的合作,对联想控股而言,股权结构得到优化,公司性质由国营变为混合制,可以更方便地在国内外开展经营活动;对泛海集团来说,随着联想控股的进一步发展,在战略及财务层面都收获颇丰;更加重要的是,通过关键方泛海集团,以柳传志为首的管理层实现了MBO(管理层收购)。 自此之后,泛海与联想的利益更加绑定,双方后来在新能凤凰、威远生化等诸多项目携手合作,关系匪浅。 又比如亚太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发起方,新华联(000620.SZ)是泛海控股股东之一,中泛控股拥有汇源果汁股权,而巨人投资背后的" 史玉柱也是卢志强极为亲密的战友,两者在中民投、" 万达商业、Playtika手游公司甚至民生银行历次股权变动上,皆进退有序、默契十足,毕竟与其它大佬动辄谋求控制、侵略性十足不同,除了自己的" 世纪游轮,史玉柱更多的倾向于财务投资,这无疑使之成为一个绝佳的合作者。 关于卢志强的朋友圈,还有一个无法避开的名字——中国船东互保协会,“中国船东互保协会”是一个社会法人团体,其控制关系无从查找,但其与“泛海系”自民生银行成立之初,到海通证券、民生证券、民生人寿等投资案例中,永远站在同一个战壕中,甚至市场也早已将二者视为一体、互为影子。 对此,“泛海系”内部人士向野马财经表示,具体情况其并不清楚,只知道卢与协会相关人士有交情。 野马财经(微信公告:ymcj8686)还注意到,卢志强与史玉柱都曾拥有万达商业(3699.HK)的股份,不过根据公告,在其上市前夕,二人双双套现退出。而万达商业上市敲钟当天," 王健林还在致辞中对泛海投资的卢志强、巨人投资的史玉柱、联想控股的柳传志等人表示感谢,这些企业家也都被称为王健林的“民企兄弟连”。 商而优则慈善 尽管被指借“光彩事业”大船出海,但不可否认的是卢志强也的确是一位热心公益慈善事业的企业家。 中国泛海先后发起建立泛海公益基金会、中华艺文基金会、山东泛海公益基金会,野马财经(微信公号:ymcj8686)统计发现,捐助项目涉及救难救灾、贫困地区建设、新农村改造、教育事业、残疾人帮助等诸多层面。 卢志强尤其热心教育事业。1951年12月,他出生于山东威海,经历了时代的动荡,恢复高考之后,卢志强考入复旦大学。工作之后又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读取了硕士学位,并担任复旦大学多届校董。2015年,泛海公益基金会向复旦大学整体捐赠7亿元,创下了校友单笔及累计捐赠金额的最高纪录。 卢志强曾在接受《求是》杂志采访时提到,未来自己或者家族的大部分财富都将集中到泛海公益基金会,“做慈善不仅仅是反哺社会,同时自己也会从中得到一种幸福感”。 从商到了卢志强这个境界,别人怎么说都不重要,关键在于自己怎么看。 前述“泛海系”人士诉野马财经(微信公号:ymcj8686),在公司很多会议前,都会全体唱“司歌”。 而“司歌”是由卢志强亲自参与作词: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投资界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投资界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