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重庆新闻联播》披露,重庆市代市长黄奇帆1月4日在该市政府专题会上披露,目前该市的“8000万台笔记本电脑项目落户重庆已'板上钉钉’。”
该节目称,“开年后重庆市政府的第一个工作日,黄奇帆召开专题会议,专题研究笔记本电脑基地建设,黄奇帆指出,8000万台笔记本电脑项目落户重庆已板上钉钉。”
黄奇帆在该会议上没有披露这8000万台笔记本电脑项目的构成情况。
去年12月26日,黄奇帆在我国台湾企业英业达落户重庆的签约仪式上回答本报记者的提问时曾表示,在惠普、富士康2000万台笔记本电脑项目落户重庆,以及英业达的笔记本电脑项目落户重庆后,当地已经具备年产3600万台笔记本电脑的能力,加上富士康和英业达代理的惠普之外的产能以及自有品牌等产能,当地的笔记本电脑产能实际已达5000万台。
他认为,年产5000万台笔记本这一产能已经是国内第一大电脑生产基地。
重庆市经济与信息委员会相关工作人员均不愿提及当地已经签约的笔记本电脑产能外的其他笔记本电脑项目的情况,重庆西永微电子工业园的相关工作人员也选取了同样的态度。
本报记者获得黄奇帆去年12月21日在该市经济工作会上的发言稿显示,“今后4年,重庆将投入1万亿元,用于重点发展该市的电子信息产业、机械装备制造和重化' howImage('stock','1_601398',this,event,'1770') 工行(' 601398,' 股吧)业。”在电子信息领域,其2009年的计划是“全力推进惠普及富士康、广达、宏碁、戴尔等笔记本电脑项目,总产能达到6000万乃至8000万台。”
黄奇帆去年12月26日在评估当地笔记本电脑基地的影响时说,在英业达落户重庆后(5000万台),重庆市未来几年的笔记本电脑将形成6000亿元的年销售值。目前重庆市工业年销售产值约为8000亿元。
当地政府如何来承接这些巨型项目?本报记者1月11日获得的这段没有直接引用黄奇帆原话的' 视频还显示,“黄奇帆用一场大仗、一场硬仗扑面而来来形容(该市政府目前在这批笔记本电脑项目面临的态势)。他说,重庆市笔记本电脑基地具有重要意义,不是沿海笔记本加工贸易简单的梯度转移,二是全球金融危机后,世界级电脑市场资源的再分配,新增笔记本电脑全球再定位。”
该节目还称,“今年一定要保证征地拆迁,一定要保证今年新增拆迁土地1.2万亩,保障富士康英业达的生产、生活和配套用地”……“还要采取订单式培训,完成1万人招工和6万人培训任务,并围绕整机项目展开笔记本电脑零部件招商,并在3年内实现70%的零部件本地化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