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聪明的投资者怎么从坏公司里赚钱?它们是真正的坏公司吗?
MONEY+记者|仇晓慧 董冰清 王茹芳
芝加哥大学的两位学者肯尼斯 弗伦奇和尤金 法玛,将股票 分为“成长型”和“价值型”。“成长型”主要指那些吸引人的、快速成长的所谓“好公司”,比如沃尔玛、思科、星巴克;“价值型”主要指那些落后的、成长乏力的所谓“坏公司”。
让很多投资者惊异和困惑的是,在长期业绩跟踪下,那些老态龙钟、成长缓慢的价值型股票 的表现却优于那些活力四射、飞速成长的成长型股票 。
他们得到一个启发:无论一个公司的前景多么光明,一个高过其合理定价的买价都不足以给投资者带来足够的收益。同样,无论一个公司的前景是多么黯淡,只要买价低于合理定价,同样是值得投资的。
这让我们发现了“坏公司”的一种魅力,甚至是一种标杆—很大情况下,我们以为的“坏公司”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糟糕,如果你深入识辨,会有意想不到的回报。
我们找出了形形色色的坏公司,发现它们都可以装进以下五个方向:低迷行业、急速暴跌、罪恶行业、财务造假与垃圾股。
在发掘出这么多类型的坏公司后,我们可以发现,弗伦奇所说的“坏公司”主要属于“低迷行业”,也就是在一个特定阶段,它的成长性恐怕一直不尽如人意。但这些“坏公司”如果资质优良,在经济景气的时期,将带给投资者意想不到的回报。
最为有趣的是,这些“坏公司”并不是个个都像《教父》电影中的老头子那样,看起来坏但侠骨柔肠,还能时不时冒出“不要憎恨你的敌人”这样男人味十足的话。很多“坏公司”是彻首彻尾地坏,让股神' target='_blank' >巴菲特扼腕,让明星基金经理' target='_blank' >米勒光环不再。
坏公司的真假辨别,是玩转坏公司最有意味的部分。熟悉其间的规律,不仅能让你远离财务灾难,还能让你在合适的时候果断买入那些正处在价值失真的“坏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