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资界(微信ID:pedaily2012)2月20日获悉," 摩拜单车宣布再次获得新融资,由" 淡马锡(Temasek) 和此前领投摩拜C轮的" 高瓴资本联合注资。摩拜方面透露,自今年1月初至今,其已累计融资超过3亿美元。 摩拜单车联合创始人兼CEO" 王晓峰表示:“摩拜单车过去一年中发展迅速,在10个月的时间里将智能共享单车服务带给21个城市数以千万计的用户,累计骑行量超过2亿人次。” 据投资界(微信ID:pedaily2012)整理,截至2月20日,摩拜单车在仅半年内获得了约17家主流机构投资方共7轮超过4亿美元融资。与火热的资本相对的是,这家年轻的公司去年4月份才上线,它的竞争者和追随者也都是成立2年,甚至大部分是成立仅半年的新公司。 资本之战 回到去年9月份,解决最后三公里问题的摩拜小橙车和ofo小黄车几乎同时出现,打响了共享单车竞争的第一炮,随后处于观望状态的资本和创业者蜂拥而来。据网络公开信息不完全统计,目前至少有30家共享单车品牌加入激战,这30多家累计城市单车投放量已超30万辆,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等地,其中仅广州就有10多万辆。 资本方面,投资界(微信ID:pedaily2012)据公开信息整理,已披露融资消息的创业公司超过10家。其中,仅2016下半年融资额超30亿元人民币,入局资本多达30家;除了一般投资机构外,摩拜投资方出现了一批PE机构和传统产业资本,比如高瓴、" 华平等PE和" 华住酒店集团、" 富士康等传统产业公司;此外, 腾讯、滴滴和小米分别站队摩拜和ofo。 其中最早入局的摩拜和ofo最受关注,在资本和体量方面的表现也最为突出——ofo共融资7轮约2亿美元,约14家资本方参与。还有" 小鸣单车、" 优拜单车、骑呗单车等也获得多轮融资。



(被肢解的ofo) 这里我们不去讨论国民劣根性和人性之恶的问题,管理上的漏洞也是共享单车屡屡被黑得逞的原因。管理上的漏洞表现在用户在还车过程中是磁卡、二维码形式的,只是其中的一个主体被审核,不是整车从头到尾被审核,也就是说,除了核心部件外,其他地方,就算用户把轮胎给卸了,照样能够还过去。 而由于单车数量太多、用户数太广、停放面积太大,即使体量最大的摩拜、ofo也不可能对每辆车都进行检查。因此,我们经常能看到残缺的或是被用户占为己用、改造、上锁的共享单车,这折损率恐怕够让人心惊肉跳。 此外,遍地都是自行车确实方便了大众出行,但随意停放也极大影响了城市面貌和人们的出行。今年1月份就有消息传出相关部门正在酝酿共享单车行业的管理办法,或于春节后正式出台。相关人士透露,目前正在制定中的管理办法会对城市单车的总量、城市单车的运营主体、单车的技术标准等方面提出具体的要求。 如果这一监管政策出来,将会对共享单车以比网约车新政对滴滴力度更大的打击。 起来得快,死得更快 “现象级”风口,起来得快,死得更快。 虽然很多人会用滴滴和Uber来类比“橙黄大战”,但其量级却不可同日而语。据统计,中国会选择“最后一公里”骑行人口大约0.85亿,而对于想站住脚的互联网平台来讲,1亿用户量仅仅是刚起步,更不要说不清晰的盈利模式。 而资本总是不断地向头部公司靠拢,截止至目前,没有获得融资的平台远多于拿到融资的平台,而企业如想实现规模化,在前期需要大量单车的投入,完全需要资本的支持。 在头部平台也出现了分层。在摩拜单车2017年屡屡传来融资消息后,可以看到一直与摩拜相比的ofo上一次融资还是4个月前,这对于处" 于红海的创业公司来讲影响巨大。在市场方面,据第三方共享单车市场研究数据显示,2017 年第一周,摩拜单车APP(不含微信小" 程序)的WAU(周活跃用户量)达584.9 万人,是其排名第二位的行业参与者的4.2倍 。这个第二名就是ofo。 遑论一直居于其后的小鸣单车、" 优拜单车等二三线平台。 ofo投资人" 朱啸虎曾说:“我们认为,90 天共享单车的战争就会结束。”虽然他的说法没有得到验证,但在目前大量平台拿不到融资、头部平台分层、资本之火渐渐聚拢的情况下,行业必然出现一轮洗牌。 对于2017年共享单车们的发展,投资界(微信ID:pedaily2012)有4大预测: 倒闭:商业发展史上往往上演类似一幕:从入局卡位到红海中拼杀,最后唯有王者吃肉,弱者喝汤,乃至最终倒下一大批跟随者。行业之战同样是资本之战,没有拿到融资生存艰难。因为拿不到订单被头部平台挤压或者成本过高,就会被逐渐清出场。相信不久就会有消息传来。 合并:著名" 天使投资人、ofo投资方之一" 徐小平在接受投资界采访时表示:“未来共享单车会出现几大巨头,但绝不会是一个两个,肯定会有三五个。” 目前共享单车的盈利模式相同,同为:用户用车收入、99~299元带来的现金流和资本沉淀、规模足够大后的广告收益。此外目标用户和产品模式也雷同。模式雷同、资本聚拢的情况下几乎毫无疑问,共享单车行业会在今年洗牌,剩下的可能会在资本的主导下合并。规模、资金、运营是大战胜出的关键。 上市公司收购:在上市公司产业布局越来越盛行的情况下,必然会出现共享单车企业被上市公司收入囊中的情况。 政府收编:共享单车想要解决的是政府一直头疼的为解决最后3公里公共交通问题。政府十几年前就投放公共自行车,碍于国民素质的问题无法大规模投放。对于共享单车的发展,政府也处于观望的状态,它鼓励摩拜和ofo去闯,去探测城市居民对这个市场的具体需求,以及找寻更好的方式去解决供给侧问题。如果有符合政府期待的平台,必然出现被政府收编的情况。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文章评论区联系授权。如不遵守,投资界将向其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