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例如,生产出Scotch思高隔离胶带、Post-it报事贴的3M公司被国际公认为研发领域的企业先驱,是全球商业界当之无愧的创新代名词,不过,3M公司却是诞生于一次错误的投资;又如含着“金钥匙”诞生的英特尔,因为受到日本芯片的冲击,曾几乎濒临死亡。 3M:诞生于一次错误的投资 3M公司(3MCompany)是全球性的多元化科技企业,为国际公认的研发领域的企业先驱。100多年以来,3M开发了近七万种产品,从家庭用品到医疗产品,从运输、建筑到商业、教育和电子、通信等各个领域。3M的产品和技术早已深深地融入人们的生活。不过,3M公司却是诞生于一次错误的投资。 1902年,来自明尼苏达州北部双港村(Two Harbors)的五位商人决定投资合作开一个公司。因为该地区附近发现了铁矿石等矿藏而繁荣,他们相信可以开采到用来做砂轮的超硬矿石刚玉。他们给公司起名为“明尼苏达矿业和制造公司”(Minnesota Mining andManufacturing Co.),因为三个首字母都是M,公司后来就被简称为“3M”。 几位投资人开始都信心满满,但经过两年的运作,他们发现开采的不是刚玉,而是较软的钙长石,根本不适合做砂轮。绝望之下创始人打了退堂鼓,只能决定放弃采矿业。因为开采了很多矿砂,于是大家开始自己制造砂轮,可他们对这个行业一窍不通没有成功,于是转而制作砂纸。 1914年,公司成立十多年以后,才推出了第一个独家产品——Three-M-ite研磨砂布。1916年,3M公司终于还清债务,并给股东发出成立以来的第一次股利。此后,3M公司才开始不断开发出广受欢迎的各种创新产品,如Wetordry干湿两用砂纸、Scotch思高隔离胶带、Scotchlite反光膜、Post-it报事贴,成为全球多元化发展中最有代表性的企业。 不同于苹果、微软、谷歌等科技企业的明星产品,3M靠一件件小玩意儿,成就了它的全球大生意。3M不仅是全球商业界当之无愧的创新代名词,更是众多企业纷纷效仿的典范。 2013年,3M在全球销售额突破300亿美元。2014年,3M科学家和研究人员获得了该公司第10万个专利。2015财年,3M公司全球销售额为302.74亿美元,实现利润48.33亿美元,全球员工总数接近9万人。 英特尔:遭遇存储器劫难 英特尔公司于1968年创建于美国硅谷,经过近40 年的发展,英特尔公司在芯片创新、技术开发、产品与平台等领域奠定了全球领先的地位,并始终引领着相关行业的技术产品创新及产业与市场的发展。 英特尔(Intel)是含着“金钥匙”诞生的。公司的两位创始人,一位是发明了集成电路的" 罗伯特·诺伊斯(Robert Noyce),另一位是提出“摩尔定律”的戈登·摩尔(Gordon Moore)。两人曾共同参与创办了被称为“硅谷人才摇篮”的仙童半导体公司(Fairchild Semiconductor)。 英特尔公司最初的产品是半导体存储器芯片,这种价廉物美的产品深受欢迎,供不应求。从1970年代起,英特尔不断改进芯片的设计,以技术创新满足计算机制造商及软硬件产品公司更新换代、提高性能的需要,摩尔定律得到彻底的发挥和实践。到1978年,在英特尔公司成立十周年的时候,员工就达到了一万人。 不过,1976年日本最大的5家电子公司的科研力量联合起来,组建起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研究所,不到4年时间就取得了巨大成就。1980年,一份日美两国芯片质量的比较报告显示,美国最好的产品的次品率,竟要比日本最差的产品高出5倍。1981年,日本的64K芯片以低成本和高可靠性,迅速占有美国,使英特尔的单个芯片价格在一年内就从28美元惨跌至6美元。 1984年,公司存储器业务衰退,生产出的产品积压在仓库里,资金周转失灵,公司危机深重。英特尔的利润一落千丈,1986年,英特尔解雇了8000名员工,亏损超过1.8亿美元。幸好,安迪·格鲁夫(Andy Grove)带领英特尔在此期间进行了战略转移,放弃存储器业务,专攻微处理器。1985年,英特尔推出了386微处理器,并宣布不会将该技术特许权授予其他制造商。此后,英特尔顺利地穿越了存储器劫难的“死亡之谷”,并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企业。 三星:美国商店角落里的“便宜货” 1988年,李健熙在三星(Samsung)建立50年庆典上,将三星的发展方向定为21世纪世界级超一流企业。 1993年2月,李健熙带领三星各分公司的经理在美国洛杉矶各大商场考察。但令全体三星高层尴尬的是,成本并不便宜的三星产品,被摆在最偏僻的角落无人问津。在韩国引以为豪的三星产品竟然如此落魄,这让包括李健熙在内的三星公司高管非常震惊!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投资界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投资界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