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周末,继《哈利波特》之后,又一个魔法系列《神奇动物在哪里》在国内开画,截止发稿前票房逼近3亿。而该片的制片人大卫·海曼(David Jonathan Heyman)被" 中国资本盯上,已" 经开始了自己的入华之旅。 11月20日,在北京的英国大使馆," 阿里影业总裁" 张蔚宣布与《哈利波特》、《神奇动物》系列的金牌制片人大卫·海曼(David Jonathan Heyman)合作,推出合拍片《猫武士》系列,其同名小说已被翻译成35种语言,在全球售出已超过3000万册,在中国发行超过500万套。

《神奇动物在哪里》 据小娱了解,在接到" 阿里影业的橄榄枝后,海曼很谨慎,并没有一开始就答应下来。" 张蔚透露,为说服大卫海曼,他跟这个大自己十一岁的哈佛学长吃了好多次早餐,“这是来自英国的文学IP,理应找一个来自英国的制片人,”不难看出,阿里影业有把这个猫世界的成长故事,打造成像《哈利波特》系列那样享誉全球的野心。 “所有人都想进入中国,而中国也希望能有文化输出,这并不容易,因为东西方的叙事手法有很大差异,”海曼认为,“不过在电影主题上,会存在一些普世价值观和情感共鸣,所以我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合适的方式去诠释一个中国人和英国人都能接受的故事。” 海曼不是第一个这么畅想的外国制片人。中外电影工业的合作,从早期简单机械地塞钱塞演员、到中方通过投资外国电影公司、签约绑定海外导演来参与好莱坞大片的出品,逐渐发展到如今更多海外电影人主动拥抱中国市场,尝试用好莱坞电影语言讲述中国故事。 娱乐资本论发现,相比" 于海外导演拍摄合拍片容易水土不服,启用海外制片人成为近年来更流行的方法,由外方提供创意与资源,中方进行实际落地与本土化,反而是更容易成功的合作模式。不过这里面到底有多少坑? 既是中国通又是制片公司老板, 新一批海外电影人更懂中国市场 中外合拍早已有之,但合拍片启用海外导演往往容易水土不服。分别斩获8.8亿票房的《绝地逃亡》和7亿票房的《狼图腾》,算是海外导演交出的最亮眼的成绩单,除此之外成功者寥寥,今年马蒂亚斯·霍恩(Matthias Hoene)的《" 勇士之门》、张太维的《梦想" 合伙人》、艾什·布兰农(Ash Brannon)的《摇滚藏獒》等均不尽如人意。 沟通成本大、对于中国文化和电影受众需求缺乏了解、中外电影制作工业体系的差异,是几乎所有海外导演入华所面临的困境。目前有更多的公司在合作模式上作出调整,邀请外国的导演、编剧来中国做制片人或监制,而中方除了投入资金,也让更多的中国导演、编剧参与到合拍片中。 新一批来到中国的海外制片人普遍具备一些共通性,他们多数对中国的了解更多,或者曾有过中外合拍经验,比如布莱特·拉特纳,曾经执导过成龙主演的《尖峰时刻》系列电影;韩国制片人南奈暻曾在北京电影学院进修,会说流利的中文。 另外,除了有丰富的制片经验,这些人同时也都是电影制作公司的老板:大卫·海曼的Heyday Films成立于1996年出品过《" 地心引力》、《帕丁顿熊》、《我是传奇》以及哈利波特系列等40多部影片;斯蒂芬·哈梅尔(Stephen Hamel)与基努·里维斯成立的公司Company Films,除了参与所有基努·里维斯出演电影的出品,也制作诸如《她》、《太空旅客》等高概念科幻片。 “过去有一些美国的电影人来中国,但只呆四五天,来去匆匆。”哈梅尔告诉小娱,“我们大本营在好莱坞,但最近一年半以来在中国有很多合作活动。今年我在中国呆了六七个月。当然,我也想要赚钱,但我更想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这就必须和" 中国电影人在同一屋檐下工作与交流。” 这使得中外合作的范围从合拍片扩展至国产影视。据哈梅尔介绍,目前自己正在参与制作5部中文电影和3部网剧,比如科幻题材的《新上海》,现实题材的真人秀《李小龙计划》,以及一部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喜剧。 “每周都有中国的制片方找上门来,我负责创作一个故事,提交给中国的编剧和导演,他们融入中国元素,我融入美国视角。执行制片人很多,但很少有人去思考如何讲好一个故事,用好莱坞的经验去创造更好的中国内容。” 通过这批制片人的接洽,一直难以出海的中国文化似乎找到了更理想的输出途径。比如近日美国影视杂志Variety就报道,《权利的游戏》制片人Christopher Newman将与刘晓庆一起,合作讲述武则天历史的美剧《女皇》,目前正与中国影视公司洽谈合作。 1">2">3" >下一页" >阅读全文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投资界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投资界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