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月前,山西省公安厅交通管理局宣布,拿出500万元来奖励举报公路三乱人员。如今一个月过去了,山西治理三乱的首批收黑钱交警受到了严肃处理,两名交警大队长被免去职务。不过还有一个问题值得关注,那就是这一次,尽管举报三乱人员不少,但是奖金却至今无人领取(6月14日《中国之声》)。
此事无比惊奇,正如相关官员所言,“司机在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过程中,还心存忧虑,大家怕举报以后遭到打击报复。” 为打消这种忧虑,现成的办法当然很多,例如以保密方式发放奖金、允许举报者匿名领取等等……但倘若纠偏动作止步于此,未免是扬汤止沸的姿态。因为,所谓畏惧,表面源于“安全”无专门的技术保障,根源的肇因则是,公权私用的空间确乎存在。
任上之人,能在特定领域呼风唤雨;而一旦离任,权力的余温,也仍能在长时间发挥作用。考量此间的公职传统,民众当可发现,某人的影响力,并不仅系于“职位赋予”。事实上,人格化的能量,即由私交、旧谊等建构的力场,在很多时候,更能决定某人的实际地位。据此而言,尽管山西处理了一批违规交警,却不能同时根除他们实存的能量,此为举报者畏惧的核心。
特别对于被撤职的公职者而言,其残存的操控力极易转化为打击报复的工具。对此,不仅需要正视,更需要切实解决。归根结底,如何避免公共职务畸变成私利工具,才是解除举报者后顾之忧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