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业务当下是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该如何看待理财业务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又当如何规范理财业务下一步的发展?值得相关各方深思。
从目前已经公开的情况看,近期由理财产品引发的几桩风波均由银行内控管理不到位造成。如' howImage('stock','1_600015',this,event,'1770') 华夏银行(' 600015,' 股吧)肇事支行相关当事人销售的中鼎系列理财产品未在总行报备,也未按程序报监管部门审批备案,属于前台人员擅自揽“私活”;而工行浙江金华商城支行卷入的理财纠纷案,情况与此类似。在理财产品发售环节,一线柜员能否合规操作已成为最大的风险隐患。
此外,个别机构还存在宣传、信息披露不到位、投诉处理不及时等问题。而高息揽存、资产表外转移等行为,也是理财业务快速发展中的隐忧。
问题的存在必须承认,但也不应因此就完全否定理财业务的意义。理性看待理财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规范与发展并举,才是解决问题的理性选择。
客观地讲,理财业务在目前发展阶段中出现一些问题在所难免,毕竟中国的理财业务还太“年轻”了。我国银行理财产品2005年问世到如今仅7个年头,规范的运作机制、专业的从业人员、严谨的行业自律、科学的评价体系、充分的信息披露、审慎的客户评级体系……均亟待完善。对理财业务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银行业应藉风险暴露之机,发现“风险点”,尽快完善相关机制,及时堵住漏洞。
理财业务的超高速发展,也容易累积风险。数据显示,我国银行理财产品自问世以来,年平均规模增长接近100%,截至2012年9月末,银行理财产品余额6.73万亿元,比2011年末4.59万亿元增长近47%。规模迅速膨胀的同时很难做到服务品质的同步提升,不论是商业银行还是个人投资者都应对此有个理性的认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最终还要靠改革与发展来解决。
对普通个人投资者来讲,理财产品提供了一个可分享市场收益的渠道。2011年,全国160家银行为客户实现投资收益达到1750亿元,明显高于同期储蓄存款利率。理财产品填补了投资领域从无风险低收益的银行存款到高风险高收益的股权类产品之间的空白,消除了中国金融市场投资谱系中风险收益配比的断点,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普通投资者的需要。
对银行来讲,开展理财业务有助于推动国内银行由单一信贷业务向综合经营模式转型,实现收入来源多元化。目前,中国经济增速呈放缓态势,导致信贷供需市场出现逆转,银行贷款议价能力有所下降,且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实质性推进,净息差将逐步见顶回落,依靠存贷差实现盈利的经营模式将更加难以为继。理财业务作为财富管理的一支重要力量,将成为银行实现战略转型、拓展多元利润来源的重要手段。有专家预言,理财业务与信贷业务将平分秋色,成为支撑银行发展的最重要的两大业务板块。
就整个金融体系而言,理财业务对改善我国社会融资结构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12年前三季度,我国社会融资规模11.73万亿元,银行理财产品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比例达18%。通过募集资金投资债券、股票 以及各类项目等直接融资工具,理财产品成为连接居民储蓄资金和直接融资的桥梁,对完善融资结构发挥着重要作用。
可见,发展理财业务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当前需要重点解决的是,如何逐步提升银行理财业务运作的规范性和透明度,加强合规经营,引导理财业务稳定持续发展。
商业银行应从银行未来发展转型、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高度规划并做好理财业务。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财富管理业务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应更为有效地通过产品创新与服务升级满足客户全方位、个性化的理财服务需求。作为理财产品的销售方,银行应讲求诚信,把客户利益放在优先位置,培育忠诚理财客户。同时,要强化信息披露,严格遵循公平、公开、公正原则,及时、准确、完整地向客户揭示风险,保护客户合法权益。特别重要的是,要加快建立理财业务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和体系,加强从业人员资格准入和退出的管理,通过自律与他律机制,建立一支既具备职业操守又有相当专业素养的从业者队伍。
此外,投资者教育也不可缺位。投资者的投资观念和方式决定着理财市场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关乎理财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当前仍有不少投资者潜意识里将银行理财产品等同于储蓄,认为是“稳赚不赔”的,这些误区必须得到澄清,投资有风险等理念还须深入人心。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为银行理财业务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鼓励与规范并举,培育与防险并重”,银行理财业务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