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汇通网3月27日讯还有几天第一季度即将过去,对于银行来说,季末揽储大战已经上演。近期,记者在四大国有银行的网站上看到,目前各行的理财产品种类均增加了,但预期年化收益率在5%以上的并不多,一般在4.1%-4.5%之间徘徊。
“现在投资风险更大了,不敢动,大的投资不够钱,小的投资还不如放银行作定期,这样还省心。”一投资者如此说道。据悉,在清远占有优势的四大国有银行在理财产品上的年化收益率并没有给本地的投资者造成多大诱惑。因此,对于不少媒体纷纷报道季末银行纷纷出招“揽储”的情况,清远地区还是显得比较平静。
国有银行
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不给力
由于2002年的两次降息,加上今年春节期间银行的资金面难得宽松状态,2月份的理财产品整体收益率并不出众。记者了解到,多家银行在春节长假以后推出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较节前均有所下滑,年化收益率在5%以上的产品基本绝迹,3个月以下的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多在3%至4%之间,即使是半年以上的产品收益率也多在4%到4.6%之间。
“又到季末了,要完成考核指标,又得冲一冲,通过提高理财产品,让客户资金过"月末",是比较常规的一种方式。”市区一国有银行理财经理说道。
尽管国内媒体纷纷报道不少股份制银行推出了预期收益率在5%或以上的理财产品,但对于四大国有银行,这种情况似乎还是少见。但目前在清远,占据优势的四大国有银行,其理财产品收益率相对春节前后一段时间,还是有所提高。
如农行的94天理财产品最高年化收益率4.2%,中行365天中银集富专享产品预期年化收益最高4.6%,建行投资期限在半年以上1年以内,预期最高收益为4.8%。在工行的网站理财产品专栏可以看到,短期理财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率一般在4.1%-4.6%,少数年化收益率在5%的产品,均属于中长期理财产品,期限至少要一年,且交易起点金额一般需要10万元以上,有的甚至达到20万元。且有部分是规定地区购买的理财产品,因此,对于清远的投资者来说,可选性范围压缩了。
以谨慎保守为主
“不敢玩大的,还是放在银行存定期比较安稳。”玩了两年理财产品的刘伯今年开始“收手”了,“买了之后老是挂念着,但赚的钱不多,费神。”刘伯打开一银行理财网站的产品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某理财产品最低交易起点金额50000元,如果预期年化收益率是3.6%,产品期限36天,那36天之后大概拿到177元,同样多的钱定期一年,平均下来,36天的利息大概也就160元,相差十多元,没什么吸引力。”
据悉,尽管近期多家银行加码推出多款理财产品,但针对清远地区银行理财产品还是较少,且不少“散户”型的投资者并不会太关注这方面的变化。因此,有媒体报道称,有银行发短信称购买理财产品送米送油的情况,清远的投资者似乎并不青睐,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平静。
“近段时间银行推出的短期理财产品的确比以往多了很多,一方面是季末到了,银行肯定会有一定的任务压力,另一方面是清明快到了,针对这个假期推出的短期理财产品也纷纷出来了,所以这段时间每家银行的理财产品肯定增加了。但相对于股份制银行的所谓"揽储"来说,我们并不需要通过这种途径。”市区一银行客户经理说道。
对于对理财产品情有独钟的投资者,有理财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说道,鉴于银行间资金面不再出现过度宽松的状态,随着贷存比考核、利率市场化因素对银行理财市场的影响上升,预计未来理财产品收益率会有所上涨。因此,建议近期可以考虑预期收益率相对较高且在信息披露方面做得较完善的城商行理财产品。
教你理财
购买理财产品前几步
目前,不少80后的年轻人已经有理财的意识。本报也收到不少年轻读者关于理财产品方面的咨询,就咨询的内容来看,大多是关于购买理财产品最基本需要注意的问题。下面就收集了一些针对性的问题,以供读者了解。
弄清募集期和到账日
每一款理财产品都会有募集期和到账日,这是一个间隔时期,例如一款理财产品从1月1日开始卖,募集期到2月1日,这就意味着只要在2月1日前购买即可。但有一种情况是,很多人在1月1日就已经购买,那到募集期这段时间的利息就要看各银行的规定。有的银行是不付利息,有的银行会按照天数,通知存款给利息或者活期存款给利息,因此,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之前,一定要弄清楚这段空档期的情况。
另外,到账日不意味着赎回日,一般情况下,到账日来临后,总要推迟一到两天或者三到四天,钱才会返回账户,如果有另外用途的投资者,建议要计算好时间。
学会计算预期收益
预期收益一般是指年化收益率。对于新手而言,一定要清楚自己最后的投资是否得到了预期的收益。具体计算预期收益方法如下:以10万元30天5%的收益计算,并不是说最后的10万×5%=5000元,而是10万×5%÷365×30。同时一些理财产品会有手续费这些都将在你的收益中扣除,为此一定要计算好最后的收益。
关注理财合同书
在购买理财产品时,一定要关注理财产品的合同书。很多人看到十多页的合同书十分头痛,专业的名词和术语也让人云里雾里,但是还是要关注细节尤其是产品,是否可以提前赎回,还有理财产品的投资方向。一般而言,投向金融债券' target='_blank' >央行票据风险较低,投向资本市场例如股票 风险相对较高,同时高收益的理财产品风险也要高一些。因此,购买前一定要阅读理财合同书,不要盲目投资。 【在线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