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商报讯(记者 孟凡霞)为了让手中的闲钱快速升值,不少市民委托“理财高手”帮自己' 炒股、炒' 期货。可是一些所谓“高手”却是披着“委托理财”的外衣骗取投资者本金。上海期货交易所(以下简称“上期所”)日前发布风险警示函,提醒投资者警惕委托理财中的对敲转移资金风险。
今年年初,投资者赵某在网上通过QQ认识了钱某,并经由钱某将账户委托孙某操作。委托后不久,赵某账户和孙某账户就在某远期不活跃合约上多笔对敲。孙某的账户以较低的价格从赵某账户买入期货合约,又以较高的价格将期货合约卖给赵某账户,造成赵某账户内资金亏损一空,而孙某的账户在巨额盈利后立刻出金。案发后,孙某无法联系,受害客户已向公安机关报案。
此类案件中的违法犯罪分子多在异地通过' 互联网实施对敲行为,盈利后从出金到取款的速度极快,侦破难度较高。上期所表示,此类案件的受害人一般不熟悉期货市场的运行机理,认为只要自己控制住资金调拨权,最多只需承担投资损失,殊不知受托人可以通过在不活跃合约上进行对敲交易快速地转移账户资金,从而给违法犯罪分子留下可乘之机。
由于期货市场客观上存在不活跃的期货合约,实行T+0交易机制和' 保证金的杠杆交易,使得违法犯罪分子在掌握受害人账户密码的情况下,可在较短时间、使用较少资金完成整个犯罪行为。此类行为不仅违反了期货市场' 法律,也涉嫌刑事犯罪。
违法犯罪分子对敲转移他人资金的前提是掌握受害人的期货账号和密码。对此,上期所提醒投资者应切实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加强交易密码管理,注意账户委托他人交易的风险,切勿将账户委托给网络上认识的陌生人或所谓“投资理财专家”操作。如投资者发现自己的账户被他人对敲,应尽快修改交易密码,然后及时向期货公司或交易所反映,并向公安机关报案,通过司法途径挽回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