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汇通网6月25日讯如今不少人常买理财产品,但只关心能获得多少收益,很少留意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记者近期了解到不少理财产品频现信息披露“捣糨糊”的情况,不少理财机构在信息披露上能不披露的尽量不披露,机构和客户之间信息不对称留下了许多隐患。
理财信息披露不透明
目前,银行理财产品、' 券商集合理财、基金专户理财、集合资金' 信托计划以及大量的民间理财产品基本上不用公开披露。而理财机构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在信息披露上,能不披露的尽量不披露。
普益财富研究员范杰对记者表示,理财机构与投资者类似于经理人与所有者的关系,在理财活动过程中,本身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加上理财机构有意识减少对投资者的信息披露,容易让投资者失去投资信心。
据了解,近期房地产开发商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资金归还信托融资,再通过新一轮的信托融资补充流动资金、归还短期借款的手法在今年的信托市场上屡见不鲜。从房地产开发商的角度考虑,短借长用本来就是节约资金成本的一种方法。
“但是这类产品在项目进度、抵押物目前状态、其他债权人等方面没有详细的披露。”研究员范杰表示,一旦投资者发现产品所对应项目之前有融资,而且该笔融资到期距离现在信托产品发行日不久,就会觉得该类产品是在“接盘”,从而拒绝认购。
另外,目前有很多民间借贷都包装成民间理财,其中,很多融资方在吸纳公众资金时,往往是用一个实体公司做掩护,不会透露资金的真实用途。这无疑是将民间借贷的风险提高,使这种理财成为了高风险投资。
信息不对称留隐患
目前国内的银行理财产品大多数是固定收益类产品和类固定收益类产品,权益类产品较少。由于固定收益类产品和类固定收益类产品现金流可较准确地预测,在做好风险控制的前提下发生兑付困难的可能较小。
为了吸引投资者,理财机构甚至会暗示投资者理财产品可以刚性兑付,这使投资者对理财产品背后项目的关注度有所降低,理财机构也顺势选择性地发布信息。如前面提到的借新还旧的房地产信托产品,基本上都没披露融资方以前的融资情况。
研究员范杰表示,实际上目前暴露出问题的理财产品,大多数的管理报告存在瞒报情况。瞒报虽然在当时掩盖住了问题,但却给理财机构留下了隐患。投资者可据此认定理财机构失责,要求赔偿。所以在瞒报项目出现问题时,理财机构一般都会积极处理,因为其需要免责。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信息的质量问题主要集中在真实性、全面性和重要性上,故提高信息的全面性和重要性,是提高信息透明度的重要途径。”研究员范杰分析,长期来看,一旦完整规范的信息成了理财行业通行的标准,信息不详的产品恐很难销售。理财机构可以考虑提高质量不佳产品的收益率以吸引投资者,而非隐瞒信息。 【在线答疑】 【定制服务】
客服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