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财金专讯 ' target='_blank' >银监会要求各商业银行将自查报告报至对口监管部门或银监局,随后各地银监局对这些自查报告进行收集,汇总数据后,上报对口监管部门。
由于此前银监会曾透露,下一步将研究制定综合性、系统性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管理办法,细化“8号文”关于理财业务规模控制、期限错配、风险防控方面的监管措施。因此,市场人士认为,此次检查摸底之后,很可能会出台细化政策,一场针对银行理财产品的监管风暴或将再次来袭。
重点直指“非标理财”
记者从有关人士处获悉,一份由银监会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开展银行理财投资运作检查的通知》已在前不久下发至各家银行。该通知称将对截至7月末的商业银行执行“8号文”相关情况进行检查。重点内容包括九大方面,要求以各行自检及各地银监局抽检的方式进行,并在本月底前提交相关报告材料。
在北京银监局的一份相关通知文件中,上述九大检查重点被进一步细化为十二项,其中七项均指向“非标理财产品”。
有分析人士表示,各地银监局将检查情况汇总后上报银监会,或将成为后者细化“8号文”相关规定的重要依据。
严控“非标”暗度陈仓
“8号文”中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首次划定理财资金投资非标资产“两条红线”—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余额,在任何时点均以理财产品余额的35%与银行总资产的4%之间孰低者为上限。
根据银监会披露的有关数据,截至6月末,银行理财资金余额9.08万亿元,其中非标债资产余额2.78万亿元,这一数字比“8号文”出台前下降7%。
尽管“8号文”出台后“非标”产品的清理已取得明显效果,但也不排除个别银行出于各种目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一位银行理财部门人士告诉记者,单纯从规模上看,大部分银行年底前“非标产品”都能符合监管指标,但隐藏在“非标”之下的种种问题并没有解决,这意味着银行理财中存在的期限错配、杠杆率放大和信用转换等风险并未根本消除。
由于“非标”产品是银行理财资金直接或通过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产交易平台,间接投资于“非标准化债权资产”,因而存在规避贷款管理、未及时隔离投资风险等弊端。对此,“8号文”要求商业银行资金来源运用一一对应,即每个理财产品与所投资资产(标的物)应做到一一对应,做到每个产品单独管理、建账和核算。“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非标”产品风险就大大降低,这比单纯控制“非标”规模更重要。”一位分析人士表示。
清理“非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提高投资透明度。此次检查中,要求银行提供理财投资合作机构的详细情况,除了以前熟悉的' 信托、证券、基金、' 保险(' 放心保)(放心保)等,还提到了'私募基金、金融资产交易所等。有关人士认为,此举意在进一步降低银行投资“非标”过程中暗箱操作的可能。
监管细化方案或近期出台
银监会目前开展的检查是对银行执行“8号文”情况的一次大摸底。
据了解,银监会要求各商业银行将自查报告报至对口监管部门或银监局,随后各地银监局对这些自查报告进行收集,汇总数据后,上报对口监管部门。银监会则在此基础上,在9月10日进行所有检查数据的汇总。
由于此前银监会曾透露,下一步将研究制定综合性、系统性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管理办法,细化“8号文”关于理财业务规模控制、期限错配、风险防控方面的监管措施。因此,市场人士认为,此次检查摸底之后,很可能会出台细化政策,一场针对银行理财产品的监管风暴或将再次来袭。 (金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