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和讯理财、君领财富8月15日下午2时在北京联合发布经济新政为大背景,以“应变”为主题,充分评估了“克强经济学”给各投资领域带来的冲击和变化,并提供了富有针对性的理财指导,是业界首份以大类资产配置为核心的报告,也是首份将金融投资和实物投资融为一体的财富管理报告。以下为《中国财富管理报告》之玉器部分。
摘要:玉料、玉器作为一种理财、投资的手段,一直被资本市场所看重和追捧。纵观投资市场的宏观形势固然偶有潮起潮落,但艺术品作为一类投资项目,罕有贬值的先例,相对来说比较平稳。但考虑到退出机制和时机的选择,通常都以中、长线投资为主。如果能够合理地与其它投资、理财手段结合,一定能为投资者带来可观的经济回报。
一、行业历史和背景概述
玉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中一直起到了贯穿古今,承载文明的重要作为。在' 收藏和投资领域,“玉”则同时包含了“玉料”和“玉器”两个主要概念。作为华人最喜爱的收藏门类之一,他们涵盖了艺术品、古董、首饰、名贵矿物等多个专业领域。
在过去十年的收藏和投资市场中,玉料和玉器可谓极为活跃,呈现持续增长趋势。无论是从古玩市场、专营店为代表的一级市场,还是以拍卖行为首的二级市场,“玉”都呈现出稳健的增长趋势。不同于翡翠(硬玉)和其它诸如田黄石、鸡血石等名贵矿石,“玉”的涨势相对理性和平稳,趋于线性。这一现象由玉和玉器的审美、历史、文化、资源等复杂参数造成。
时至2009年前后,“玉”豁然跃上各大媒体,从眼花缭乱的鉴宝类节目中脱颖而出,拍卖市场上也频现黑马,成为了艺术品、古董和原料投资者眼中的焦点。作为一种连带效应,这也直接刺激了更多单位和个人投入到玉料和玉器的投资之中,将大量热资本注入了这一门类。交易额、交易量、交易率在这种强烈刺激下疯狂增长,旁观者更是陆续按耐不住热情,各个趋之若鹜,甚至开始失去理智,盲目投资。随着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入场,伴随而来的却是一系列问题。
首先,绝大多数投资者缺乏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全凭商家以销售为目的而传授的“经验”作为投资技术参考,最终难以转手和变现,甚至造成了很多可笑的“学术论点”,误人子弟;第二,为了降低这一领域的入门门槛,特别是在技术层面,商家开始忽略艺术、文化等需要常年日久才能积累的专业经验,转而刻意炒作和烘托材质、产地、作者名气等更加“物质、直观”的噱头,将艺术品收藏“简单化”。这直接造成玉器行业“成品卖不过原料”的畸形现状,为行业的健康发展埋下了非常严重的安全隐患。仅苏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发布的行业报告显示,2012年的整体销售量下降了40%,市场价格也回落了30%左右;第三,基于上述两点现状,部分无良商家开始以次充好甚至偷梁换柱,愚弄欺骗消费者。玉料有磨光籽、烧皮籽,新玉有韩料、俄料,老玉有仿古、做旧。这给那些本就一头雾水的新入行投资者带来了更加沉重的打击;第四,曾经以“金石之术”作为理论基础,以“眼学”作为评判标准的玉石收藏,在邂逅当代资本和金融系统的时候由于缺乏量化的评审标准,在价值评估上遇到了诸多困难。虽然自古就有“黄金有价玉无价”的说法,但在资本评估角度,“无价”就代表“没有价值”,这让有心入场的金融机构无从下手,更别说抵贷和流通了。
时至2012年,国家出台了有关艺术品进出口税率等相关政策,进一步规范了艺术品行业的流通和交易。新政策的出台原本对行业起到了指导和规范作用,但需要一定时间进行普及和落实。而就在这时,全球金融危机的余波蔓延到艺术品和收藏市场,可谓是雪上加霜。直接后果就是2012年艺术品市场遭遇“腰斩”,成交额只达到上一年同期的50%。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明“和讯”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未经和讯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10-85650688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并添加源链接,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