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人信访局内遭打”“警车遛狗”“公务种菜女”,都由温州“703”引爆舆情
从曝光警察“遛狗门”、“出国考察门”,到近日“最牛房地产公司”……浙江省温州市民间网站www.703804.com在网民中迅速走红,被称为“最猛料网站”。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家网站?屡屡被推到曝光台的地方政府如何看待这个网站?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网上:“小网站”屡曝“大事件”
“703”网站之所以引起强烈关注,是因为它屡屡与“大事件”相联。
几个月前,网站曝光了温州光大房地产开发公司的规划问题,网民对规划调整提出质疑,访问量达4万多次,网评超过400条。
11月30日,7位老人到温州市信访局反映情况被人殴打,再次被“703”曝光,不到一周访问量达3万多次。这次事件引起浙江省及温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目前有4名涉案人员被刑拘。
这不是“703”网站第一次引曝轰动了。
2009年夏,有网民在论坛上发帖并附照片,分别曝光一警察清晨在市区开警车遛狗和一名行政审批中心窗口人员上班时玩网游“农场种菜”,当事的温州市公安局刑侦大队副大队长及“种菜女”分别被免职和辞退;
今年3月,网友曝光温州规建等部门32名干部在一楼盘低价购房,在网上形成“购房门”热点,温州市政府根据线索进行了查处。
此外,由“703”首曝的备受全国关注的大贪官杨秀珠被抓,温州市鹿城区委原书记杨湘洪滞留国外,干部出国“考察门”等十多份猛料,更是被网民“顶帖”“拍砖”“灌水”,跟帖最高达180多万条。
打开“703”网站首页,左上角的“温州论坛——散讲温州”是主打栏目,有评论、快讯、民声、散讲、爆料等分类。里面每天有数千条有关时政、民生、民意、爆料的帖子和回复,日均IP访问量达8万人次,页面访问量高峰时超百万。
网下:一群年轻人,多为80后
这样一家“V5”(网络语言‘威武’)式的民间网站,位于温州闹市区一普通商务楼里。
“我们好像没有别人想象的那么强大。”网站行政总监黄学敏笑着说,他同网站技术负责人方挺都是1983年出生的,其他二三十名员工也基本上是“80后”。
这家成立了五六年的网站,创办者叶哲是这些年轻人中年龄最大的,1973年出生,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专业,在职公务员。“我在网站只是兼职,其余员工是全职。”
在温州,也有一些公务员义务参与管理这个网站。交警汪政就是“警民桥”栏目版主。他搜集网民对交警部门的反映加以及时处置,或反馈给上级领导。
现实生活中,不仅仅是汪政,温州的公安、检察、信访、纪检、环保、城管、卫生等部门都派专人每天盯牢“703”,看看本部门是否被曝光、群众有哪些投诉。
“我们不能无视‘703’网站的存在!”一位派出所民警称,他们所内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每天必看“703”了解辖区信息,谁不关注,出了问题就要被问责。温州市环保局主动与“703”合作,专辟“环保之声”栏目,并与本部门信访投诉电话联网,捆绑收集网上呼声、建议。
“‘703’就像在每个官员身边装上无数个隐蔽的探头。”一位高校教授说,“有时候市领导到菜场买菜都被网友拍下,直接传到网上。”在温州市党政机关,不少干部开会时常互相调侃:“你今天‘被上网’了吗?”
政府:把“703”作为执政助手
“703”网站在温州有多个绰号,叶哲喜欢称其为:舆论“公共广场”。
温州市平阳县县长王中义说:“‘703’能帮助我们更全面、更及时了解群众的呼声,也能监督、促进我们改进工作。”更多的干部认为,这家民间网站尽管曝光的内容不能确保百分之百真实,但党委政府应该用包容的心态去理解它,把“703”作为执政的助手。
“703”同相关部门的互动几乎形成了默契。有一次,网友在论坛上发帖披露瓯海一信用社主任贪污、挪用巨额公款。当事人闻风潜逃,网友追发“追逃帖”。检察机关根据这一线索,迅速将犯罪嫌疑人缉拿归案。随后,瓯海区检察院发文,要求所有办案人员关注该“论坛”,扩大查案线索。
温州市一些领导表示,这样的网站考验着地方官员能不能适应民主、开放、互动的网络生活,也教会许多官员如何在网络环境里对公共危机做出积极应对,如何推动政治民主、促进问题解决、提高执政能力。
温州市网宣办对“703”采取了“包容、宽容、引导、管理”的原则。市网宣办主任张春校说,今后像“703”这样喜欢“问政”的民间网站会越来越多,因此加强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和自身建设、建立网络危机事发后第一主体问责制度十分迫切。一旦发生网络事件,“第一责任主体”不肯讲、不会讲、讲不对,要进行问责。
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连正德认为,这个网站使政府听到了平常很难听到、来自群众真实的声音,是个很好的渠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