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稿件来源:燕庆

本报记者 燕庆
进入12月下旬,银行揽储大战不断升级。根据银率网数据库数据显示,11月末全国商业银行非结构型人民币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达5.37%,已经超过6月末“钱荒”期间的收益率再创年内新高。
17日,《金融投资报》记者走访成都市内多家银行网点了解到,为“拦截”春节可能流出的资金,银行提前将多数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拉高到6%以上。
分析人士指出,阿里巴巴、百度等发行的货币基金对原本的银行储户进行了分流,加上P2P线下理财模式的快速发展,银行年末揽储的竞争比往年更加激烈,甚至不排除部分银行会发行预期收益率达7%产品的可能。
现象:
引吸短期资金 国有大行收益率冲突6%
如果说12月初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还在冲“六”,那么仅仅半个月后,这场银行年末揽储大战已经将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水平抬升至“破六望七”的水平。
17日,记者走访成都市内多家银行网点了解到,为“拦截”春节可能流出的资金,不仅很多股份制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超过6%以上,甚至国大型银行的保本产品预期收益都已经超过6%。“这几天已经陆续收到多家银行发过来的理财产品信息,产品预期收益率已经开始慢慢从5.6%提升到6%水平。目前我知道有银行下周发行的产品预期收益已经高达6.5%了。”正在成都市内某银行网点了解理财产品信息的王女士一边翻查这手机短信,一边向如是说道。“和往年不同,今年的理财产品收益率提高时点比往年要早,期限在1个月至3个月范围内的短期资金尤其受青睐。”一家股份制银行某网点大堂经理表示,这样做估计也是大家吸取了6月钱荒的教训,提前应对跨新年和跨春节的流动性冲击。“期限101天,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为5.75%—6.15%。”在位于武城大街一家建行网点内,这条用彩色笔标准的理财信息格外惹人眼球。该网点理财经理表示,“由于这款产品是保本型产品,能够有如此高的收益是非常难得的,因此今天发行第一期便受到热捧,早上短短20分钟就已经抢购一空”。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吸收存款,银行对大额资金开出了“优厚”的条件。上述理财经理透露,银行目前根据资金量多少采取浮动收益的策略,“认购金额为10万元,产品预期收益为5.75%;认购金额为100万元以上则预期收益为6%;认购金额在800万元,收益率就能达到6.15%”。
原因:
流动性趋紧 理财收益月底或破七
银行理财产品不断跳涨的背后,是年末流动性的不断趋紧。17日,' target='_blank' >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全线上扬,隔夜品种升2.3个基点至3.47%,1' target='_blank' >周品种升10.1个基点至4.459%,2周品种升16.3个基点至4.5520%,1个月品种涨幅最大,升67.8个基点至6.235%。
“同业拆放利率的再度大涨意味着年末流动性趋紧。由于目前临近年末,揽储困难,为了冲一冲年末考核任务,加之缴存款准备金率,上缴财政存款等多种资金需求,预计接下来各家银行还会继续提高理财产品收益率来吸纳资金。”某股份制商业银行理财师表示。
上述股份制商业银行理财师认为,尽管年末理财产品收益率上升是惯例,但今年的竞争似乎更为激烈,前有' 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理财产品的冲击,后有不断膨胀的P2P线下理财高收益率大规模“吸金”的追赶,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只能水涨船高,“如果' target='_blank' >央行不释放流动性,预计很快就会有预期收益超过7%的产品频频出现”。
银率网分析师强调,年末揽储压力将促使银行继续抬升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6%以上的高收益理财产品的数量也将逐步增加。有部分商业银行会发行预期收益率达7%的非结构性人民币理财产品并不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