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一款手机,相差不过半天,价格就"跌"了1200元。”近日,读者沈先生愤愤然给记者打来投诉电话,仔细一问,原来是手机套餐惹的祸。记者发现,“入套餐送话费”已经成为手机销售的“变相折扣”,但由于套餐名目太多,促销人员在介绍时又存在不少问题,导致看似优惠消费者的套餐,结果造成了许多“糊涂账”。
沈先生的经历很典型。 12月上旬一天中午,他在某电子产品卖场经促销员推荐,看中了一款手机,定价为4880元。询问是否有优惠活动,营业员告知他,可以参加“以旧换新”活动减免10%的货款。于是,沈先生通过“以旧换新”,支付4390元购买了这款手机。当天晚上,沈先生的朋友看到他的新手机后,觉得不错,打算也买一个。于是,沈先生当即陪同朋友前往就近的另一家数码家电卖场挑选。在这家店里,该款手机价格也是4390元,可营业员说,这款手机与上海移动有合作关系,可以享受1200元的话费返回优惠。
“为什么我的手机没有送话费优惠? ”1200元不算小数目,心有不甘的沈先生在第二天回到自己选购手机的卖场,向营业员提出质疑。此时,营业员才告诉他说,这款手机在这家卖场也有返回1200元话费的优惠,但那是与上海联通共同推出的服务,前提是参加上海联通的套餐,“但参加套餐要换号码,并且每个月对话费的使用量也有要求,很多消费者觉得用不了,所以消费者不问,我们就不介绍”。对此,沈先生觉得不合理:商场既然有优惠活动,就应该明确告知消费者,至于是否参加套餐,消费者自会选择。 “如果我知道有联通的套餐,但因为不适合我选择放弃,那就和商场没关系;但现在商场有促销活动,却不告诉我,就有欺骗之嫌了。 ”沈先生说。
买手机入套餐到底有哪些优惠?记者走访了好几家电子产品商场,发现想搞清楚还真不容易。比如,对同一款手机,一家商场表示,“可以入3G套餐,上海移动和上海联通都有,但具体的套餐最好去运营商的营业厅咨询”;另一家商场则表示,“上周有和上海移动合作的送话费活动,不用换号码,但千余元话费要通过一年内逐月返还的形式返回给消费者”;还有一家商场的营业员坦言,“我不清楚有没有套餐优惠,要不等我问问其他促销员”。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没有一家商场的营业员主动提及有套餐,更没有将套餐的具体内容用宣传资料或告示板的形式告知消费者。
事实上,买手机入套餐的优惠方式在手机市场并不鲜见。业内人士介绍,目前买手机入套餐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方式是手机捆绑套餐,比如热门产品iPhone4就是代表。这类销售方式中的手机往往是紧俏商品,不加入话费套餐消费者就买不到手机,而加入套餐后则能抵消部分手机费用。选择套餐时,消费者要凭身份证件签订合同。通常,营业员对这类套餐比较熟悉,也能出具带有套餐具体内容的资料或者合同。
另一种方式是手机之外的话费套餐优惠。此种方式中,手机与话费套餐并不直接关联,即使不加入套餐,消费者也可以买到手机并正常使用。至于套餐选择则分很多种,既有运营商全面推广的话费优惠套餐,也有运营商为部分指定经营者提供的套餐。其中折扣的方式更是多样,包括“打满多少话费返回多少话费”、“一次充值话费满额,逐月加倍返还”等。而且有效期也不固定。正因为太过复杂,导致营业员不太愿意向消费者介绍,更有部分营业员自己也搞不清有多少套餐,只能选择回避套餐的话题。
业内人士指出,岁末年初是手机销售高峰,也是各大运营商抢夺客源的“旺季”。原本推出话费套餐是为吸引消费者而设,但目前市场上存在的 “不问不说”、“说不清楚”等现象,不仅使消费者难以享受各种优惠,并且容易引发消费者和经销者间的纠纷。因此,手机经销者和运营商有必要对各种话费套餐、优惠方式进行梳理,通过宣传资料介绍、广告牌公示、营业员讲解等各种途径,让消费者搞懂套餐明白消费。 (本报记者 任翀)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