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股市低迷、黄金动荡、存款负利率的大背景下,相对稳健的银行理财产品已成为我国居民最重要的投资渠道。理财产品的发行主体已从2004年的14家银行,发展到如今的121家银行,理财产品也从几百种迅速增长为超过2万种。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之所以异常火爆,一是因为有远高于定期存款的收益率,二是出于投资者对银行的信任。但当前银行理财业务存在突出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理财产品高收益低风险不等于无风险。近年来,理财产品的竞争基本上体现为市场价格的激烈比拼,哪里有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存款就搬向哪里,投资者也习惯了刚性兑付下的固定收益类银行理财产品。不过对此,投资者需要有清醒认识。首先,虽然各产品名称都为“理财产品”,由于不同种类的产品对应的基础资产不同,个别产品在个别时点的风险已经不亚于证券市场的投资。其次,理财产品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产品说明书中的收益率通常是指预期收益率或者最高收益率,由于投资者专业知识缺乏,加之有的银行有意或无意地回避或误导,尤其缺乏“将适合的理财产品在适合的营业网点由适合的销售人员销售给适合的客户”,常常误将预期最高收益率理解为产品最终收益率,忽略了对潜在风险的比较,认为通过银行购买的理财产品根本不存在信用风险,形成了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由银行刚性“兜底”的错误预期。其实,即使是低风险的理财产品也不等于无风险,更不是银行储蓄或债券,理财产品会有亏损,有的甚至连本金也难保,由于每个人的年龄、性格、收入、消费习惯及风险承受能力等各不相同,期望高收益就必定要承担较高的风险……(全文请阅读《中国金融》印刷版2014年第07期)
作者单位:' howImage('stock','1_601988',this,event,'1770') 中国银行(' 601988,' 股吧)安徽省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