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8391752892

黄元山:银行过度信贷导致社会贫富悬殊顺水鱼财经

核心摘要: 最近,经济学家ThomasPiketty的《21世纪资本论》的英译本面世,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主流媒体广泛的讨论和评论。 加税资源再分配副作用大 Piketty的结论和政策提议,并非甚么新鲜的观点,就是全球贫富悬殊加剧,要透过政府税收(尤其是针对资产的税收,而非单针对收入),使资源再分配等;他受到重视的原因,是因为他曾经在主流的经济学术界闯出名堂,做了不少计量分析,后来才决定专注主流经济学术界比较少关注的社
外汇期货股票比特币交易

最近,' 法国经济学家ThomasPiketty的《21世纪资本论》的英译本面世,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主流媒体广泛的讨论和评论。

加税资源再分配副作用大

Piketty的结论和政策提议,并非甚么新鲜的观点,就是全球贫富悬殊加剧,要透过政府税收(尤其是针对资产的税收,而非单针对收入),使资源再分配等;他受到重视的原因,是因为他曾经在主流的经济学术界闯出名堂,做了不少计量分析,后来才决定专注主流经济学术界比较少关注的社会贫富悬殊问题,收集了不少社会上真实的数据,而非单单以抽离的量化模型,去解释某些微观的经济现象。

他的数据反映了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历史上的资本回报率,多数大于经济增长率,而这正是令财富愈来愈集中在拥有资本的阶层的原因。

笔者同意如果资本回报率大于经济增长率,财富自然会愈来愈集中在拥有资本的阶层;不过,笔者认为Piketty没有了解在现代经济中,金融和信贷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于是忽视了资本回报率高的原因,致使所提出的解决方案,偏重于一些副作用极大的财富再分配等政策工具。

财富就是钱(或货币),现在金融中,甚么是钱或货币

其实,很多人都不明白,现代金融(尤其是银行)的重要性,是他们分担了部分创造货币的功能。现时,货币由两个渠道创造,一是政府(透过' target='_blank' >央行),所造的是基础货币(Monetarybase);另一渠道是银行,透过所谓的fractionalreserve体系,把部分存户的存款再借贷出去,创造了广义货币。其中,广义货币比基础货币大很多(以香港为例,政府及银行创造的货币比例约1比9),反映了银行货币供应的重要角色。

银行过度信贷导致社会贫富悬殊

换句话说,银行的信贷创造“钱”。能以财富(资产和收入)获得银行借贷的,就可以买到更多的资产(asset);透过信贷买资产,其实就增加了资本(capital)本身的杠杆,当经济向上,资产增值,杠杆化的资本自然会比经济增长更高。

经济向上,资本回报率大于经济增长率的秘密,就在于现代银行体系,透过制造信贷,使资本获得杠杆式的回报!当然,如果经济向下,资产价格下跌,杠杆化的资本也可以出现灾难性的下跌,使财富出现再分配;不过,如果每当经济向下的时候,政府便带头以制造更多的信贷和货币,去支撑资产价格,那么资本回报率又怎能不高呢?

如果这个观察不错,那么现代的银行体系和相关的信贷,与社会的贫富悬殊便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即是:过度的信贷,可能会产生一些社会性的副作用(如贫富悬殊等)。过度信贷的另一个副作用就是类似金融海啸中,由于金融不稳定而造成其它的经济成本。

银行央行补贴要动大手术

那么,金融为甚么久不久会不稳?因为这根本就是银行的businessmodel(盈利模式)。银行的盈利模式,一是借别人的钱再借出去赚钱,更重要的是,银行“borrowshort”(向存款人借入短期钱),然后“lendlong”向贷款人放出长钱,这种长短期资金错配本身,并非一个稳定可持续的模式。因此,久不久,银行体系就会出现挤兑(bankrun),造成金融动荡或经济不稳。' 美国联储局当年就是因此而成立,变成一个最后借贷人(lenderof last resort)稳定各方信心。

换句话说,央行(政府)是银行体系盈利模式的大后盾,这等于用市民的钱,去补贴整个银行体系的盈利模式。

亦即是说,社会有一个隐性的成本去支撑银行运作,但同时间,银行所创造的信贷却又可能为社会带来一些副作用(如贫富悬殊等),于是,银行的改革,不单会带来更安全的金融系统,减少社会成本,更重要的是,可能也可以解决一些经济学家束手无策的社会问题,而不用搞加税和财富再分配的一套。

其实,银行金融的大改革,早在1930年代就出现。当时,芝加哥经济学中,比捍卫自由经济闻名的MiltonFriedman更早成名的IrvingFisher曾提出一个所谓“ChicagoPlan”的大型经济计划,针对当时大萧条后的金融结构重整。不过,后来并未有实施。

这个计划,在刚过去的金融海啸后,似有复活讨论之势,除了IMF(InternationalMonetary Fund,国际货币基金)的研究部门重提旧事,著名的芝加哥大学商业学院的教授JohnCochrane也写了一篇论文分析,《金融时报》首席评论员MartinWolf近日也发表了类似的观点。当然,这类观点,实属金融体系的「大手术」,而非小修小补的工作(比这几年已经较严谨的监管条例更激进),短期可行性非常低,但笔者不会太快否定这些建议的可能性和建设性。

Wolf在其文章《货币供应权应收归国家》,提出一个解决“政府与创造“私币”(privatemoney)的银行互相依存从而造成经济不稳定”的方法,就是将货币供应权收归国家,在货币创造与金融中介职能分离之下,银行不能再用高杠杆(例如以1元资本做10倍、20倍甚至30倍放贷)谋取厚利。

充公银行造钱权免过分放贷

停止fractionalreserve这个系统,要求把所有存款以现金(或短期国债)作为储备(或准备金),拿走了银行创造货币的角色。除此之外,Cochrane的论文中,也建议所有的信贷皆需要股本(equitycapital)作为支撑,使银行有几多钱才可以贷多少钱出去,不能“空手入白刃”,透过借别人的钱再借出去赚钱,避免过分杠杆化。

为化解银行体系对经济稳定可能造成的危害,其实不断有经济学者提出不同的的方案,部分建议提高银行资本金,大力的杠杆化,但哪个水平的杠杆比率为之最恰当仍然没有共识。ChicagoPlan这类彻底的手术,对经济的影响是甚么呢?这等同一个巨型的「去杠杆化」行动,短期震动应该无可避免;不过,有趣的是,根据IMF的研究,长远会对经济增长反而有正面帮助,使资源分配到更有经济效益的板块,减少经济信贷炒卖周期,长远提升经济生产力。

银行信贷去杠杆长远利经济

如果IMF这个研究是正确,减少信贷(由过分减至适度)长远对经济和生产力提升的作用是正面的,使资源分配到实体经济的具体生产上,而非金融炒卖,那么可能我们便找到了解决贫富悬殊的金钥匙,这不是Piketty所建议的加税等财富再分配的政策工具(因为这些政策工具对经济增长的打击更大),而是集中解决资本(capital)增长过高的根源,即金融经济系统的过分杠杆化。

这几年的金融改革(无论是basel,Dodd Frank, Volcker Rule等),都只是一些小修小补,但ChicagoPlan或JohnCochrane所建议的,却是更根本的改革。当然,此举后果非常严重,而且势必触动银行的利益,短期相信可行性十分低,不过,值得继续留意和探索,尤其当我们了解到,金融改革,不单是银行的问题,更可能会带来社会财富集中或是较分散的影响。

(黄元山教授为港大专业进修学院中国' 商学院客席副教授;前投行董事总经理,为多份财经报章的专栏作家及电台电视财经节目主持,本文来自于作者' 博客)

(编辑:一诺)
下一篇:

天风证券:淘金5G新基建 智慧路灯有望撬开千亿新市场顺水鱼财经

上一篇:

泡泡网独家!AMD Fusion APU实体曝光顺水鱼财经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