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当经济数据或资产表现数据发生比较明显的变化时,智能投顾系统会发起调整资产配置的请求,并拟合出新的收益曲线,由用户决定是否要更改配置。 可以预见的是,接下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互联网金融公司进入智能投顾领域。

分散投资是大类资产的分散,而非理财产品维度上的分散。所以,为用户配不同的个股、不同的 ETF 基金等都不是真正的分散投资,因为这样无法避免系统性的风险,比如股市崩盘。而大类资产之间的相关度低、甚至一些大类资产间存在负相关,这样才能通过调整投资配比来获得比较稳定的收益。
智能投顾是给用户一套资产配置的策略,而资产配置的基础理论是 Markowitz 的投资组合理论及其衍生模型,这背后遵循的逻辑是:在用户的风险承受范围内给出资产配置的最优解。所谓「最优解」是对风险和收益的平衡,不是追求「高收益」。因此,目前行业中有一些通过数据模型选股、选基金的产品都是为了博取高收益,这偏离了 Markowitz 理论的核心,并且也是难以持续的。
与人工投顾服务最大的不同在于,智能投顾可以做到实时调整用户的资产组合。当市场有波动时,「机器人」应及时发起更改投资配置的请求。但也有一些平台做不到实时调整资产组合,只是定期对资产组合做一些修改,甚至不修改。 积木盒子背后的「人工智能」 积木盒子财富管理副总裁郑毓栋说:「未来标准化的投资顾问服务是可以由 AI 完全接管的。」所以从最开始,积木盒子就不仅只想搭建一个静态的量化模型,而是一个可以自我进化的机器学习系统。
积木盒子会依据三个维度的数据来形成投资策略的判断,分别是「用户」、「资产」、「市场」。 在用户层面,积木盒子会通过问卷的方式了解用户自身的属性(包括年龄、性别、资产规模等)、用户的风险承受能力、用户的投资能力(能否理性的对待投资)等情况,这是个性化投顾服务的基础。 在资产层面,会对平台在底层对接的 10 个大类资产进行实时数据收集,并结合它们的历史表现数据来判断不同资产类别之间的相关度、各自的波动率等情况。 在市场层面,则是引入经济性指标,比如央行政策、货币供应量、通胀率、CPI、失业率、房价等。大量经济指标并不一定都会跟金融市场产生强相关,这便需要通过机器学习来对数据进行筛选,对权重不断调整。
Wealthfront 和 Betterment 都是采用静态的量化模型来提供智能投顾服务,但积木盒子用的是机器学习的解决方案,也就是模型会不断进行自我优化。 郑毓栋告诉极客公园: 最开始,我们会根据经验设置一些规则引擎,然后扔几百上千个关于资产和市场的历史数据进去,进行数据挖掘。也就是根据过去的观测点,得到未来的发展方向。然后随着新充入数据的不断增多,既有的引擎规则会发生变化,这就是机器学习的过程。 不过,郑毓栋也认为机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数据越多越好。 数据量过大容易产生过度拟合,这其中就可能包含假的因果关系,会扰乱模型的修正。所以,必须要判断这个数据是否具备金融属性。而模型的修正也不完全是依赖数据量的不断增多。 不久后,你会得到一个这样的「积木盒子智能投顾」服务 积木盒子的智能投顾服务正在内测中,这个过程中除了要持续优化机器学习的模型,也在把整个产品逻辑跑通。 目前看来,积木盒子将接入 10 个大类资产,覆盖国内和国外,涵盖了现金类、债权类、股票 类、黄金类等资产类别。也就是说,用户可以对这些资产进行「一揽子投资」。「理财机器人」将根据用户的特点决定可配置的资产类别和各类资产的配比。 不同类别的资产需要用户自己分别开设账户,这是平台出于合规的需要。但积木盒子在底层把这些账户打通了,简化用户后续的操作流程。郑毓栋告诉极客公园: 不同资产账户之间本来是不连通的,但我们把这些节点都打通了,这需要强大的技术开发能力。也就是积木盒子做了资产之间的统筹协调,为的是让用户能够在一个入口下进行资产的申购、调整和赎回,实现一键交易,将复杂的交易过程都交给后端的机器完成。 但能这么做的前提是,平台要有自己能够销售金融产品的资质,也就是相应的牌照。积木盒子一直很重视牌照,目前已经获得了基金代销牌照和 SEC 的美股投顾牌照,意味着用户可以直接在平台上进行国内股、债类基金购买和美股投资。 当经济数据或资产表现数据发生比较明显的变化时,智能投顾系统会发起调整资产配置的请求,并拟合出新的收益曲线,由用户决定是否要更改配置。郑毓栋说。「机器是一个没有情绪的旁观者,会根据市场的可观情况给出建议,这就是在强迫用户做纪律投资。」在这个过程中,用户可以随时赎回资金。当然,用户也可以自己调整资产配置。调整后机器也会拟合出一个收益率曲线,让用户判断是否要这样做。但是积木盒子并不推荐用户这样做。 可以预见的是,接下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互联网金融公司进入智能投顾领域,极客公园也会持续关注这个领域。